大众媒介在建构“国民意识”、制造“时尚”与“潮流”的同时,也在创造“现代文学”。一个简单的事实是,“现代文学”之不同于“古典文学”,除了众所周知的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还与其生产过程以及发表形式密切相关。报章等大众传媒不仅仅是工具,而是已深深嵌入写作者的思维与表达。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大众传媒,不仅仅是新闻史家或媒体工作者的责任,更吸引了无数思想史家、文化史家以及文学史家的目光。《“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从“报刊”及“"出版”的角度,讨论了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本次新版,作者对内
本书讲述了互联网公司大客户战略部的员工时岚, 因部门突然解散, 辗转3C、美妆与珠宝行业, 历经职场内卷、高层争斗、对手公司挖角、陶瓷文化传承等一系列事件, 与同事和前辈等十多个性格迥异的职场人, 鼎力互助, 共渡难关, 携手将直播电商推广至海外, 为贫困地区提高收入助力, 并与青年才俊方明远相爱的暖心励志奋斗故事。作者具有真实行业背景身份, 结合其个人及身边亲友的从业成长经历创作了该小说, 为初入职场的年轻读者传递了互联网大厂的真实经验, 提供了寒冬突围的职场范本, 弘扬“世上没有绝
本书讲述了:因住院医小乔的意外身亡,陈仆天所在的科室受到了严厉处罚。他和同事杨柯被临时下放到一所学校的“青十字心理辅导中心”,主要为学生做心理辅导。第一天上班,两人还没进办公室,就看到一位白发女人和一个微胖女生在里面等候了。走近之后得知,白发女人是学校的刘老师,女孩子名叫阿好。听刘老师说,半年前,班上品学兼优的江萤忽然跳楼自杀,新学期开始后,她的闺密阿好就见“鬼”了。明明早已死去火化的人,阿好却说两人天天见面,一起吃饭、早读、练琴。经过沟通走访,陈仆天和杨柯发现,阿好的记忆停留在了江萤
本书收录了《小丑岁月》《禅七》《2049》《月球之眼》《浮空》《说文解字》《一日泥泞》《慢先生的秋天》等幻想小说,以机器人为切口,在“未来式”的科幻图景中铺陈思辨色彩,将人文之光照进充满“硬核”设定和雄奇想象的科幻领域。
本书以现在(2069年-2075年)和过去(2014年-2015年)两条并行的时间线交织叙事,融合口述、访谈、自白、时事评论等多种形式,在虚构的历史维度上,通过L及他的各位同学在时代转折点上的个人行动与其境遇,展现了21世纪世界青年一代的境况,及个体与现实、历史的对峙与妥协,书写了在混乱时代缝隙中的“水下之人”。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创作的诗歌、散文二百多首( 篇),按内容分为“家国情怀”“呕歌时代”“故乡情深”“丝路胜迹”“英雄赞歌”“春华秋实”“自由放歌”“韶华有我”八章。作者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化为一字一句,以独特的视角,通过对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民追求新生活的礼赞,以及对家乡人文胜迹、历史人物、时令节序、诗意生活的记录与赞颂,将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传达给读者,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本书充分展示转型社会中国传统价值、文化观念和道德秩序摇摇欲坠所带来的社会阵痛,探讨了文学湘军的精神命途与漂泊之苦的思想根源,阐释了他们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之多重困境下的心灵成长。文学湘军努力展示平凡个体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种种纠葛,揭示现代人面对社会急速变化所遭受种种尴尬的真实处境,他们推崇感性化、细节化的话语形态,反映底层人物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命运挣扎,他们往返于乡士与都市、传统与现代之间,既批判乡村的落后、呼唤都市文明,又抵触都市文明对于传统农村的侵蚀与冲击,努力重构地域经验
本书是作家李伟才的散文作品集。书稿分为四辑,即品韵时光、闲情艺语、丝海梦寻、和禅心履痕。第一辑所选录的散文与茶有关,表现出作者对茶的喜爱之情。第二辑选录的是艺术题材方面的散文,表现出作者对晋江艺术特别是晋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本书的作者生于晋江,长与晋江,工作在晋江,而晋江又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故作者抒写了许多与“海丝”有关的散文,这些散文被编录第三辑。第四辑选录的散文是以山水旅行和心旅禅思方面为主的。
本书是作者2016年至2022年间创作现代诗与近体诗的合集,分为“家有考生”“父母乔迁”“著书立说”“本命年”“体裁渐丰”“知天命”等六大板块,以古运河边的春夏秋冬节气变化为主线,按亲情、赠答、旅行等分类,按照时间顺序编排。诗歌体裁丰富,包括绝句、律诗、古风、长短句和现代诗等多种形式。作者将自己经历风霜雨雪、体会阴阳消长、陪伴花开叶落、感受岁月沧桑的深切体验,用诗歌这样的形式表达出来,他在传统文化中追寻人生答案,也期待将自己的所思所感传递给更多的青年学生。
本书为纪实性文学作品,全书叙述了拥有“庄家外婆”“赵主任”“庄家姆妈”“庄家阿嫂”“庄师母” “老赵”等各种称呼的外婆的人生故事,情节曲折跌宕、精彩纷呈。月湖的超级外婆遭遇了人生三大最不幸的事件,幼年丧父、中年丧夫、晚年丧子,但依然成为全国先进个人;她当月湖居委会主任业绩出色,后来被破格留用到75岁才退休;她目不识丁,没有读过“四书五经”,更讲不出儒家道义,但她一生的言行处处渗透着仁爱品德与生存智慧。全书通过一个个故事,体现了外婆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朴素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