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植物学史研究,属科学史研究范畴,也涉及翻译学的部分研究内涵。本书对晚清时期李善兰译著《植物学》的科学贡献、科学文化意义、科技翻译价值、所依据的外文原本等问题开展了系统性研究。著者通过深度挖掘史料、研判文本,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将有助于客观认识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的历程和意义;同时,也能够为现代植物学学科发展服务;以及有助于相关研究人员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升自身对科学的应用能力。
本教程主要以植物及微生物实验材料为基础,汲取遗传学前沿发展的新技术,系统地从群体、个体、细胞、染色体和分子水平介绍遗传学实验技术。实验设计本着可操作性强,文字简练,图文翔实,通俗易懂的原则。全书共分六章,涉及经典遗传、细胞遗传、数量遗传、分子遗传和微生物遗传的主要内容,共35个实验;每个实验除包括基本实验内容外,还附有背景简介、实验注意事项和思考题供学习者使用。本书适用于综合性大学、农林、师范等院校生命科学、植物生产、食品科学、生物技术、农学、植物保护、园艺、草业科学、种子科学、生物信
《解读生物多肽中的健康密码》科普读物是以卫生健康领域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天然产品——生物多肽为核心,以大健康相关知识的普及为指导,引导公众理性认识功能食品、药品的作用,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和饮食习惯。生物多肽作为一种介于氨基酸与蛋白质之间的天然物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紧密,相关产品已经成为当前国际食品药品行业最热门的研究领域和快速发展的功能因子。本书内容包括生物多肽概述、 天然多肽的来源、 生物多肽与食物营养、生物多肽在日常医药方面的应用、生物多肽与病毒、活性肽的制备。
本书结构从病毒史,病毒原理和病毒科学家三个角度来构建,知识素材贯通中西。第一部分通过历史叙述介绍了古今中外的病毒瘟疫故事;第二部分通过病毒起源、传播、分类、人与病毒的博弈等角度,系统介绍了病毒的生物学原理;第三部分讲述了科学家们发现和征服天花、黄热病、肝炎、艾滋病毒的过程,其贯穿的科研思路也是对病毒知识的的进一步深化。
本书以哺乳类、鸟类、两栖类、鱼类等动物为实验动物,以实验基本操作技术(包括动物的拿取、固定,麻醉方法,给药方法,插管,手术等)为基础,以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分析技术(刺激,换能,信号引导、放大、显示,记录结果及分析处理等)为主要手段,精选了一些动物生理学经典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设计性实验。实验内容涵盖动物生理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细胞生理、血液生理、循环生理、呼吸生理、消化生理、能量代谢生理、泌尿生理、神经生理、感觉器官生理、内分泌与生殖生理等。
本书根据作者讲授6年的同名通识课讲义编写而成。 全书以“什么是‘活’”这一问题作为起点,循序渐进地对生命系统的演化过程及其产物进行推理,构建起对“生命”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合理的概念框架。全书内容包括:理解生命现象的11个时间节点;2. 探索的历程:人类生命观是如何构建的;什么叫“活”;什么叫“演化”;前细胞生命系统;细胞化生命系统;超细胞生命系统等。 在有关生物知识的取舍和表述上以适合高中毕业生应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为原则,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本书以对世界水产养殖和渔业状况的审查为背景,并概述了水生遗传资源的利用和交流、影响水生遗传资源的驱动因素和趋势,以及迁地和就地保护工作的进展程度。本书还调查了水生遗传资源利益相关方的作用以及研究、教育、培训和推广活动的水平,并审查了国家政策以及水生遗传资源的区域和国际合作水平。最后,根据从各国收集的数据得出的结论,评估需求和挑战。
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和 地理学的交叉新兴领域,亦 是生态学科与社会经济、可 持续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分 支学科。景观生态学理论性 和应用性兼具,学科发展日 新月异。景观生态学对不同 生态系统形成的镶嵌体(景 观)的关注,综合考虑人与 环境的相互影响,着眼于宏 观尺度格局与过程的相互作 用等特点,使其在国家环境 保护、城市与区域规划、土 地整治、生态修复、生态安 全与灾害评估等方面的参与 日益深入。特别是在当前生 态文明建设倡导实施生态系 统整体保护、系统修
本卷是《中国真菌志 第四十七卷 丛赤壳科 生赤壳科》的续编。第47卷出版后,我国相继报道了相当数量的新种和中国新记录种,本卷记录了39属148种,其中包括生赤壳科8属16种和丛赤壳科31属132种。按照现行的命名法规和分类系统,对科和属的国内外分类研究概况进行了评述,对部分属和种的名称进行了订正,展现了丰富的真菌物种多样性。提供了物种的形态描述、图示和必要的讨论,以及中国已知种的分属和分种检索表。上述类群主要是植物和其他真菌上的寄生、兼性寄生或腐生菌,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经济植物病原菌,部分具有潜
本书围绕植物叶片图像识别技术,对植物识别过程中涉及的诸多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全书分为6章。第1章介绍了植物叶片的外观、叶片识别系统的框架及叶片图像获取与预处理方法。第2章介绍了复杂背景图像中分割提取叶片图像的方法,主要介绍了随机漫步模型,以及基于该模型的图像分割技术。第3章梳理了可用的叶片特征和特征分类器,并对目前学术界常用的叶片图像数据库进行了介绍。第4章介绍了脉冲耦合神经网络模型及其研究进展,并对基于PCNN的叶片图像识别方法进行了阐述。第5章介绍了BOW或BOF与脉冲耦合神经网络、J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