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好人》再现了王三救援队三十年来守护黄河、守护生命的过程。在包头市万水泉镇画匠营子村有一位普通的渔民,他叫王金清,小名王三。王三从小在黄河边长大,靠打鱼卖鱼为生,从1997年第一次在黄河边救人开始,迄今已经救人四百多起。2012年,王三在一次救人时偶然被媒体发现,引起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注。2013年,在政府的支持下,王三成立了黄河水上救援队,并于2013年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2016年,王三黄河水上救援队荣登中国好人榜,好人王三的名字在包头也家喻
长篇小说《五谷地》分为春、夏、秋、冬四卷。以一位新乡贤、一个老农民、一个富二代三人为叙述视角,“麻花辫子”般的交替并进结构,叙写了在全面脱贫达小康,乡村振兴的大时代背景下,一个位于塞外准格尔黄甫川叫五谷地的小村庄,一年四季的风景转换和人事变迁,塑造了新乡贤周至、富二代李星、大学生村官赵芳芳等一批新农人形象,还有传统老农民赵常、大富豪李铜厚等典型人物,通过一个山乡的巨变,揭示了深刻的新时代主题,描画了新时代中国乡村美丽的图景。
描山摹水的画匠、吹奏悲喜的鼓匠、俯仰糊裱的裱匠、压粉师傅、伸绳展墨的木匠、心灵手巧的裁缝,还有泥瓦匠、臭皮匠、赶车的、剪纸的……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手艺人,如风吹来的种子,内蒙古高原的杏村扎根、发芽、伸展枝叶、繁衍生息。风雨飘摇的岁月,他们因为村子的庇护而安定,村子因为他们的手艺而茁壮。在时代风雨中,他们用手艺为自己和村庄寻找出路,怀揣各自不同的奋斗之心,努力活出匠者独有的尊严。一时杏林蓊蓊郁郁,匠者枝繁叶茂,然而时过境迁,手艺人又该何去该从?
王计兵是近来广受关注的外卖诗人、骑手诗人,他的诗歌具象生动,感情真挚接地气,灵动温暖而富有哲思,很容易引发读者、普通劳动者的共鸣,并被自发阅读、传播。在大力倡导作家创作要服务于广大人民,作品要贴近广大人民的现实生活,作家要“做人民的学生”的大背景下,王计兵的诗作显得尤为突出。已出版诗集《赶时间的人》《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都收到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新诗集《低处飞行》入选“2023年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扶持项目”
《龙头香》是杨晓升的第五部中短篇小说作品集,共收录了作者的六部中篇小说和四部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均发表在不同时期全国的多家文学期刊。《龙头香》《过程》《买房记》发表后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作家文摘》《长江文艺?好小说》《作品与争鸣》等多家选刊广泛转载或连载,并入选优秀中篇小说年选,《龙头香》获得第二届“禧福祥杯《小说选刊》最受读者欢迎小说奖”。杨晓升的小说总能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号准时代的脉动,聚焦中国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以及普通人的命运和情感,揭示扑朔迷离的生活玄机、复杂多样的人
在枪林弹雨的西北战场上,不到20岁的小战士李银桥,因为形势危急、大雨瓢泼之际为毛泽东点燃了一根烟,而与毛泽东结缘。领袖与卫士之间永久的深厚情谊开始了。从陕北到中南海,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15年。他的回忆与讲述,可以让人们真正了解毛泽东,了解战争年代、和平年代,工作中,生活中,无比真实的毛泽东。作家何建明通过对李银桥的深度采访,根据李银桥的回忆,以纪实文学为载体,记述了他跟随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许多鲜为人知生活工作片断、描绘了真实生活中的毛泽东伟大而又平凡的一面。
“飞刀”,或许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但也可能是一次“生”的机会。天才医生刘铮亮因一次飞刀手术遭遇医闹,回到了东北小城抚城。在抚城二院急诊科,他遇到了不少烧钱难治的病人和痛苦的家属。花季少女,车祸颅脑重伤,危在旦夕,父母明显囊中羞涩,但依然强撑着说:“咱手术,俺家不差钱……”面对病危的父亲,女儿直接写下:“拒绝手术,放弃治疗。”儿子暴发性心肌炎,命悬一线,母亲绝望喊道:“买条人命咋这么贵呢?”……重病之下,是散尽家财救人,还是得过且过放弃?面对这样一道数学伦理难题,面对这样一个个家庭,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