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散文集。作者出生于华侨家族,在上辑中收录描写华侨家族侧影的文章,展现先辈们为生计而离乡背井,远赴海外,艰难创业,以及华侨家庭饱受聚合离散、悲喜酸辛之苦的历史;在下辑中收录写家族迁居厦门后的生活,以及与华侨文化相关往事的文章。作者由追溯自家过番史而放眼闽南地区过番史,并且展现华侨对于祖国的赤子情怀。此外,作者在书中不仅慨叹华侨家庭的兴衰聚散,而且着力表现以母亲为代表的侨乡女人的坚强和柔弱,字里行间情感浓烈。
本书是一部以探险为主线的游记。全书共分五个章节,以时间为脉络,记述了作者的五次西藏及川西高原徒步和雪山攀登的故事。作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不仅记录了旅途中的美景,也记录了探险途中形形色色的攀登者。全书配有大量精美的图片,向读者呈现了一幅幅高原美景和生动有趣的细节。读来颇有身临其境之感。除却故事描述外,作者对探险旅行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也作了较深刻的思考。是与同行友人相处的感动和欢喜,也是于登山徒行中遇自然美景的激动与欣喜。
本书内容讲述: 陈昔是一名事业成功的女强人, 经营着一家母婴类的公众号, 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外人眼中她是兼顾事业与家庭的当代成功女性典范, 但实际上的她并没有看上去的风光无限: 事业上公司面临上升瓶颈期, 生活中, 孩子问题不断, 自己的爱人兼合伙人齐浩不但在事业上并不能为自己助力, 还要闹着离婚。生活一地鸡毛, 却又无从下手。
本书囊括丰子恺不同创作时期的经典作品, 涵盖名篇。是一部有趣、有料、有情的生活美学。记录四时之美, 留恋行游之乐, 叙说百般况味。有趣、有心、有情的人生哲学。书稿中充满童心与佛心, 阅尽丰子恺艺术精华, 收录四十余篇丰子恺经典散文作品。
本书收录了二十三篇或柔美、或轻灵、或深沉的古典情事。古典情事也是今天之情事, 书中的世界、书中的人物、书中的生命方式离我们似乎很远, 但作者用她魔术般的情境再造与词句雕琢, 重新寻回了古典爱情的气味、声音、色彩。与其说它是一本爱情之书, 不如说它是一本回望鱼还乡之书, 时间制造了太多废墟, 而生命却不会消亡, 在二十三篇古典情事的阅读中, 我们悲欣, 歌哭, 紧抱生命中走失的部分, 得以真切地看清自己, 回到自己。
十年前的杀人事件,让紧张备考的高三学子命运脱离了原本预定的轨道;十年后,一群人再次重逢,但所有人的命运或多或少都被那场杀人案所影响。面对施害者举步维艰的命运,「受害者们」假意原谅的背后,究竟是谁在用那场杀人案为自己不堪忍受的命运开解?十年前,沈绪楷是范静侬的学长,十年后,沈绪楷在爱情线上一直候着范静侬,可是横亘在两人之间的是那场杀人案、那个杀人凶手。一场隔了十年的久别重逢,对于杀人犯,对于过去,是选择放下还是继续背负?
高的天,清爽的风,肆无忌惮的高吵闹。尽管我们的童年游戏显得老土,很拙朴,却承载了那个葱嫩岁月里的每一份沉醉与快意,凝聚了我们对于遥远乡村所有美好的记忆和甜蜜感受。纯真的年代,简单而快乐,童年是梦里最温馨的乡思。池塘清澈见底,藤蔓绕屋,炊烟袅袅,四季时鲜野果美味。捋一片树叶,剪一截柳条踩在脚底辗下皮,就能吹出嘹亮的哨音,一根狗尾巴草也可以竖起来架在线绳上做游戏……想起和我们儿时的外号一起远去的那些生命初始最真切的体验,心底,便有一种隐隐的忧伤。丰盈的日常图景,浓郁的江南风情。以江南童谣做
本书既是一本写给孩子们的爱的成长书, 也是一本写给众多父母的教养书。俞敏洪、麦家、余华、贾平凹、周国平、梁晓声等36位各界名家联手巨献, 他们来自不同领域, 有教师、作家、学者、科学家、企业家, 也有普通人, 他们写给孩子的文章温馨感人, 对孩子个性的认知与思考真实、客观, 充满人性, 对自身的成长经历充满反思, 对下一代的教育拥有相对独特的看法。每篇文章, 不仅是他们给自己孩子的私房耳语, 更是传递给天下所有孩子的爱。
作者为我国唐宋诗研究的著名学者,对杜甫诗歌用力甚勤,是杜甫研究秀的学者之一。本书收录的文章,均为发表过的优秀论文,如《杜甫是孔孟思想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杜甫献〈三大礼赋〉时间考辨》等是关于杜甫诗歌、思想的研究,《辛弃疾评传》《刘克庄评传》《康进之评传》是对其他诗人的研究。作者为我国唐宋诗研究的著名学者,对杜甫诗歌用力甚勤,是杜甫研究秀的学者之一。本书收录的文章,均为发表过的优秀论文,如《杜甫是孔孟思想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杜甫献〈三大礼赋〉时间考辨》等是关于杜甫诗歌、思想的研究,《辛弃疾评传
本书是著名文学史家陈思和教授为大学生开设的研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的通选课讲稿,以名家名作串联起现当代文学史,精选名篇佳作,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和解读,引领读者进入精彩纷呈的文学殿堂,获得文学审美的熏陶和享受。新版对原书各讲进行了增删和合并,增加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转型和《红旗歌》两讲,在保持课堂现场感的基础上润色了全书文字,在口语和书面语间找到了更佳的结合点,内容更丰富、完善。 本书2004年初版,2012年二版,共印刷二十余次,销量超十三万册,受到高校师生和广大读者的欢迎,并列入“十二五”国家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