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故事承接《国画》。换了一个环境,担任了更高领导职务的朱怀镜,如何应付那些未曾预想的人与事、情与理对自己所产生的冲击。处在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朱怀镜又如何面对那些无法逃避的躁动和迷茫。他的操守和才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他的人格和官品正经受着艰难的考验。
该小说承续《幸存者》的脉络,谢平、向少文、李爽在大西北的卡拉库里荒原经历了种种磨砺与伤痛。十几年的知青岁月之后,返乡潮起,重归京沪,崭新的时代已然到来。然而,在新旧交替的漩涡中,反腐斗争、思想异化、阴谋罪孽逐渐浮出水面,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如一叶扁舟,裹挟其中,破浪而行。所幸,风云翻覆,面对重大变局,他们恰似时代的骄阳,坚守信仰之光不灭;又似一块块拼图,际遇交错咬合,演绎出一首生生不息的人间史诗,让我们得以看清当代中国的来路与前程。
青春无悔的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波谲云诡的迷途
吴芳吉(1896-1932)是20世纪初期的著名诗人,其所开创的“白屋诗”影响深远,其独特的儒学思想与诗学思想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书稿以吴芳吉为研究对象,以中西文化交汇的民国初期为论述背景,以理学的近代形态为切入点,梳理了儒学对吴芳吉诗学观念及诗歌创作的影响,重估了儒家诗学对现代新诗理论的影响与贡献。书稿聚焦于吴芳吉儒学思想与诗学思想的互动,通过对“白屋诗”这一新诗体系统而细致的分析,呈现了儒学观念对个体文学心理程序的建构以及儒学价值观对现代诗学思想的介入。
本书从理论上探讨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所涵盖的核心问题,由中国网络文学的创作、阅读、传播特点出发,分析中国网络文学特殊的文学与文化属性,探讨网络文学评价与传统文学评价在对象、观念、功能等方面的不同,探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的相关路径与内在逻辑。本书通过对网络文学批评的理论追问,为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建构找出基本的理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的可能性与路径进行系统的探讨。本书的具体内容分为十二章:第一章 网络文学的自由属性辨析;第二章 网络文学的“网络性”;第
本书从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遗产中,精选出48篇名家范文,按体裁分为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和杂记11类;内容涉及上古至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等方面。
本书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城市文学进行综合研究的第一部学术专著。本书以当代河南文学为研究视点,通观其城市文学的发展脉络。通过重回文学现场,在解读文本、考释史实的基础上,本书剖析其间的地域属性、文化心理、精神气质、城与人的发展史。河南的城市文学不仅触及了城市文学的普遍性问题,也呈现出很多不同的地方经验,包括历史积淀、古都文化下的城市光影与气韵、现代化进程中特定的心灵状态。而通过挖掘文学与历史经验所寻回的“灵韵”,或许可以成为现代都市人走出内心困境的一把钥匙。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的重要指征之一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而中国女性由于在历史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在现代化进程中势必经历更复杂与激烈的变动。本书聚焦清末民初女性知识群体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身份确认和性别构建问题,上承古典“才女闺秀”,下启现代女性作家群,以近现代女性期刊读物为主要分析对象,以文学叙事、期刊文化、性别话语现象为重点研究方向,从性别研究视角阐释女性作家在历史文化进程中的“自我”身份的逐渐确立。
本书立足于清代词韵学和清代词学,着眼于清代词体学的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将清代词韵学视为清代词体学内部一个发展的子系统。研究中,词学与韵学视角结合,共时和历时视角结合,探讨清代诸家词韵专书的编韵方法和编韵理据,并挖掘其内在的历时演进理路。本书分章节考察清代二十余部词韵专书,认为清人编韵宗旨在于融入词体学的系统架构,与系统内的词律、词乐等其它形制要素之学互为构成关系;编韵原则在于兼顾词韵的合古性和范世性;清人编韵论韵的视角大致经历了“格律——音律——格律音律兼顾”的演变历程。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优秀文明成果的典范,具有丰富的文学和文化价值。本书以词为载体,借二十四个词牌贴合各节气的典型特征,咏唱万物之灵秀,赏析节气之多样性,科普节气之基本知识。二十四节气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经由文化与科学的结合,展示自然之美。本书以词为媒,激发人们品读节气词的兴趣,帮助人们多角度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本书真正的“作者”,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