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为支撑,突出青年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办学定位和青年大学生精神生活追求来设定多维教学目标,确立“两个结合”统领基于理论的生活化叙事的教学理念,贴近学生生活构建课内外教学体系,激发美好生活体验升级教学模式,活用生活中熟悉的地方特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与方法,依托网络生活空间拓展教学载体,从而在增强地方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中更好承载思想性和理论性。
人工智能的发展,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智能传播时代。智能传播是人工智能技术与传播这两大系统的融合,也是人与机器两大系统的融合,但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会形成很多原有系统不存在的“涌现性”,呈现出全新而繁杂的传播图景、传播机理。本书从智能传播时代媒介的新表现形态及影响、媒介内容生产的新机制、人与机器的新关系、人的新生存状态等视角,对这种涌现性进行探究。无论是传媒从业者、学者、研究者,还是对智能传播时代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本书中获得启发和思考。
吴斌楼(18981977),河北蠡县人,一代戳脚翻子宗师,北京戳脚翻子的开拓者。1935年在北平国术游艺大会上被公推为十老武术家之一。吴斌楼武艺精湛,擅长九节鞭、流星锤、虎尾鞭等,有花鞭吴斌楼之美誉。吴斌楼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武术发展要技术、艺术、医术三术并重的观点,并身体力行,培养出门惠丰、吴彬、孙长立等武术精英,留下大量武术资料和手稿。
本书以作者追随恩师吴斌楼习武18年的经历为素材,以吴斌楼的日记、笔记、拳论、拳谱为依据,展现了武术大家吴斌楼的传奇人生,以及他对传统武
在特色文化产业赋能云贵川、甘肃、陕西等西部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过程中,新闻传播起着其他社会力量无法取代的协同创新作用。本书从分析新闻传播学界、教育界、业界的产-学-研-用作用入手,揭示了新闻传播如何助力西部七个省区在特色文化产业赋能下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对接。书中的观点与大量案例可以给广大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从业者、基层干部与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参考借鉴。
本书是由西北政法大学主办的以高等教育研究为主的学术刊物,每年定期出版。恪守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开放性原则,紧密围绕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努力探索高等教育规律,研究发展趋势,把握难点热点,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服务,为繁荣陕西省、西北地区和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服务。 本卷为第十卷,特别关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展现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等领域的创新成果。
首先,在述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双重角度出发,辨析并界定了“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适应”“文化认同”“媒介涵化”等重要概念。其次,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内生动力机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和当代价值等方面,系统揭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大现实性。再次,基于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全面分析西北地区流动人口的整体情况、社交媒体使用偏好、子群体社交媒体使用的差异性、社交媒体使用
本书详细介绍了每届奎虚奖评选的情况、获奖图书介绍等,优秀奖作品和特别奖作品由评审专家撰写推荐语,推荐奖作品的内容简介有奎虚图书奖组委会成员完成,入围图以列表的形式呈现。本书后附历届奎虚图书奖章程,以及路版图书作者、评审专家、各地市图书馆、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等的寄语。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智力资源共享的机制研究》以“互联网+”时代信息化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背景,综合运用教育生态学、教育技术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服务薄弱地区教师和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为目标。按照“理论—定性—理论”的研究范式,运用归纳法构建教育智力资源共享的理论框架,通过案例分析梳理教育智力资源共享现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构建的机制,最后总结前两部分研究结论,初步构建教育智力资源共享机制,经过两轮专家咨询,修改完善教育智力资源共享的机制,并对每一
本书聚焦于解决学术群体如何使用恰当的提示词与人工智能进行高效互动,进而提升学术效率,实现学术工具的革新。本书在讲解提示词的同时,将结合具体的学术场景,例如选题确定、概念画图、文献整理、质性研究编码、表格制作等,给出具体的提问示例及讲解。通过手把手的方式带领用户掌握学术提示工程,从而在学术界不断保持竞争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为新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于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BR》本书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近35年来的研究成果和教育经验心得的汇编,从超常儿童的认知发展、创造力发展、社会性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教育等几大板块对超常儿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与总结,使社会各界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当前我国超常儿童的发展现状及已取得的各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