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美术教育为基底,以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为导向,围绕美术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展开论述。简要概括了美术教育相关理念,引导读者了解基础的美术理论;总结梳理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使读者对美术教育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对美术教育的课程发展进行了研究,对课程的改革、目标及发展趋势做了简要梳理;着重研究了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原则及评价,从实践中把握美术教学的具体方法内容,提供指导性意义;最后针对当下美术教育的现状提出反思,为美术教育教学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本书以美术教育为基底,以审美教育为导向,对当代高校美术审美教育创新展开论述,介绍了美术与美术教育的概念,引导读者对美术教育的历史与逻辑有基本的了解;详细论述了教育审美的心理要素与过程,试图审美意识与审美活动之间的关系。具体分析了美术教育的审美教育价值,介绍了当代高校美术课程教育的现状,为当代高校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基于审美教育与当代高校美术教育,综合阐述了当代高校美术审美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与评价的创新,进一步对中西方的美术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
本书收录了杨燕迪教授2017-2022年发表于《音乐爱好者》、《文汇报·笔会》音乐人文笔录专栏、《上海书评》、《书城》、《人民音乐》、《钢琴艺术》的散文、乐评,内容聚焦德意志音乐、俄罗斯音乐、中国音乐与二十世纪音乐,既有对经典作品独到的今日解读,也有对新作品的剖析推介,为当下音乐生活提供了一份可兹参考的实用指南。
本书中收录了作者结合十余年设计师工作的经验,总结的自工业革命以来的 22种设计风格。这些风格既有趣,也有料,一部分还横跨艺术与设计领域,大部分朋友也许知道但了解得并不深入。本书图文并茂、语言活泼、通俗易懂,可以帮助你充分掌握设计原材料和获得设计灵感。设计从业者、设计爱好者、设计学习者、设计研究者以及设计专业的考研学生,可以从本书中收获很多。
工艺中国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中国历代能工巧匠将自然资源与人工技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源远流长、异彩纷呈的织绣艺术。自古以来的织绣作品见证了一代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发展,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织绣匠人藉千针万线让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物一禽化为一幅幅美丽生动的纹样,织成一幅幅美轮美奂的锦绣画卷,传达出一种精致婉约的精神向往,通过关于织绣的动人故事,我们得以品味跨越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作者以世界不同地区和民族音乐的发展为例,试图引导读者走出长久以来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封闭的、从本质主义观念出发的音乐认知,从跨文化的流动开放性上重新认识多元文化碰撞下的音乐文化现象。尤其在以前的文化概念基础上提出了扩展了的文化概念,它是对跨文化语境中出现的多元文化并置与重构现象的一种解释,对音乐文化中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与全球普遍主义间的抗衡提出了相互理解与对话的解决方案。
本书以音乐家串联起音乐史,从西方四五百年的古典音乐史长河中,选取30位代表性音乐家,讲述其生平故事,赏析其优秀作品,让人物在史的背景中有了立体感而显影凸立,让史在人物的衬托下有了生动的细节与血脉的流淌。书中讲了那么多音乐,从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一直到现代音乐的诞生,从巴赫、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肖邦、舒曼、勃拉姆斯、比才、瓦格纳、威尔第、马勒、德彪西、柴可夫斯基……一直到理查·斯特劳斯和勋伯格。可以说,阅读是在欣赏中完成的:打开书的时候,就如同音乐会开始了
本书系作者在多年实践及教学经验基础上积累而成,结合影视导演艺术专业的本科教学需要,较全面地介绍了影视导演创作的基本原理和艺术知识。全书共分16章,内容涉及电影、电视剧以及电视节目创作生产的诸多方面,对电视导演创作理论的论述尤为充分,在同类教材中有特点。本书结合了当前的影视艺术创作的现状和作者自身的实践经验,其中许多具体例证都可感可触,对学生掌握学习要点和参与社会实践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本书稿是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开展的影视剧创作系列讲座内容合集。书稿由十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戏剧与影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胡智锋教授《近年来中国影视现象级作品之观察与思考》;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文学院王一川教授《感受艺术美的魅力》;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原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星教授《情感内涵的魅力:影视剧创作市场观念与审美坚守辨析》;山东艺术学院吕双燕教授《故事里的“事”》;复旦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