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很多关于灾害的作品。这些作品记叙了自然灾害的恐怖场景、人们困苦的生存状态与痛苦无望的心态,记录了多种抗灾、救灾及防灾手段,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本书以文学为本位,采用灾害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古代文学的灾害书写进行了宏观考察,总结了其中蕴含的可贵的民族精神,对当下精神文明建构有重要意义。
中国当代诗歌副文本资料沉淀着丰富的诗歌细节,交织着复杂的政治文化脉络,尘封着许多有待发掘的诗坛往事。本书主要以1949-1966年诗歌副文本为研究对象,触摸当代诗歌生产、传播和接受的历史现场,从另一维度考察当代诗歌大众化的动力机制,探究意识形态嵌入诗歌副文本的复杂多元方式,辨析诗歌正副文本的多维组合所构建的大众化言像系统、传播系统和阐释系统,重审当代诗歌演进历程中的独异现象与复杂问题。
明代贬谪诗的主题取向,或抒发孤闷、思乡、叹老之怀,或表达用世、愤世之心,或书写酬赠、安闲之意,或咏史纪事、记写边地风物等;创作特征以感伤为主基调,具有情真意切的抒情指向,多元的创作风格,少有的理趣、豪直,表现出延承与发展兼具的特点。明代仕宦文人的贬谪心态,或孤独感伤,或漂泊思乡,或忠心不遇,或恐惧不安,或乐闲崇道,呈现出共性与个性共存、复杂而幽微的特点。研究明代贬谪诗有助于深入了解明代的社会文化与士人的生命形态。
由于小说的核心要素离不开语言、故事、结构,因此本书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从“讲故事”的主题意蕴、情节结构的铺排、独创“莫氏”语言的先锋和本土风格等方面对莫言八九十年代至新世纪的小说创作进行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以连续性为关捩点,对他的小说采用的历时态的叙事策略和表现的审美特色作发生学和谱系学的寻踪,从而打破延续与断裂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在艺术创作的嬗变转型中归纳和总结文本中蕴含的永恒质素,比较完整地呈现莫言万变不离其宗的创作规律。
本书包括铁张炜的《书童》、东西的《飞来飞去》、徐则臣的《宋骑鹅和他的女人》、张鲁镭的《浣花溪记》、石一枫的《寻三哥而来》、金岳清的《识鸟音》、刘庆邦《梧桐风》、朱文颖的《桥头羊肉店》、鲁敏的《暮色与跳舞熊》、凡一平的《桑塔纳》、李知展《青蛇叩水》、金仁顺的《白色猛虎》等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或干净超然, 或清新淡雅, 或犀利尖锐, 或深刻厚重, 是文学作品中的佼佼者, 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本书为资深法医廖小刀从业生涯的真实探案记录,《我的骨头会唠嗑》法医系列的第一册图书。书中精选廖小刀经历的12桩神秘案件,记录了法医廖小刀凭借极高的专业素养、法医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在案发现场挖掘证据,用强烈的逻辑协助警察发现真相的过程。本书在寻找案件真相之外,重点挖掘案件背后的故事,在悬疑之外兼具社会价值和科普意义。不仅能够引发读者深层次的社会性思考,还涉及到物证学、生物学、病理学等验尸冷知识,以及如何应对危险的安全小贴士。同时,读者可以从书中感受到法医廖小刀对法医职业的热爱,了解真实的
被杀之后,死者自己把凶器吞下去了; 用食指按压脖子,就能轻易杀死一个人; 这些匪夷所思的杀人手法,都是法医陆玩在工作中亲眼见到的。他从业1年,解剖尸体超过6具,还曾破获多起轰动全国的大案。但有些案子的犯罪手法,是他都感觉到近乎难以破解的。他挑选了其中6宗,写成了这本《法医奇案》。 如果你现在翻开这本书,会发现他面对这些堪称完美的诡计,没有主角光环,没有拍脑洞式的神推理,只有手中过硬的法医技术,一点一滴地拼凑线索:通过一滴血迹的溅射形状,推测出凶手进门后的轨迹;根据死者胃内食物的发
本书是一部非虚构类的纪实作品, 涉及面很广, 家庭、学校、社会、自然, 既有长辈亲人、老屋记忆, 也有作为一名铁路职工的独特的人生体验, 山川草木、四季田园和风霜雨雪, 以及人与环境、生存与生命, 或叙或描或抒发, 时有灵光乍现, 意蕴别存。月升月落, 复沓有歌, 乡土是永远的精神家园, 走得再远, 也永远走不出那些曾经的快乐、忧伤、希冀和迷惘。对于以文字立命的人来说, 沉淀的阅历, 深厚的积累, 还有心灵的敏感, 都是必需的。生命的体验, 来自故土之情发酵。作品文字谦逊冲淡、平和安宁
本文是一部婚恋小说。周彩儿是死刑犯的孤女, 因失意没心没肺, 爱笑爱闹, 本以为福利院是温暖的家, 却被青春期的悸动诱惑走上歧途, 带着对他的恨, 不择手段爬向上流社会, 逐渐成为城中有名的”臭豆腐”。再遇他, 利用他, 却再无法恨他。一无所有之后, 爱以最世俗的形式让她变得前所未有的富有与温暖。崔玲玲在失去挚爱之后, 倾注心血将家族事业扶上正常轨道后毅然空手离开。
这是一本社会、生活类的散文作品集。
作者用别样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幽默的文笔描摹世界,而后便有了这个集子。
本书中既有直接描摹社会生活的作品,又有偏重于描摹独特的心理感受的作品,还有拟人化写动物的作品及品读历史的作品。
本书里的绝大部分作品,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