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尝试梳理日常物象浮出文学地表的历史过程,并通过经典文本钩沉那些原本被视为零散、琐碎、缺乏独立价值的日常物象描写,使其重新进入读者和研究者的视野,借此激发对明清日常叙事新型审美风格及创作观念、明清物质生活及文化的感知与理解。
本书系温州文化艺术发展基金2022年度资助项目之一,系一部以明朝东南沿海军民抗倭为背景的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一部明朝时期浙东儿女保家卫国的英雄传奇。明朝倭寇海盗成患,朱仙镇、朱珠特地聘请戚飞侠担任永盛窑护窑总镖头,专门负责在码头监管运货、卸货与瓷器海上护航工作。戚飞侠一手闪电霹雳刀法练得出神入化,带领永盛窑护窑队机智英勇、顽强不屈,多次抗击倭寇并取得胜利。同时戚飞侠与朱珠的感情也越发坚定,终成眷侣。
本书分七章进行论述。第一章阐述明清小说选本的发展阶段以及不同阶段兴盛或衰落的原因。第二章为明清小说选本类型论。第三章为明清小说选本艺术论。第四章为明清小说评点论。第五章论述明清文化思潮与小说选本的关系。第六章探讨明清小说选本与小说观念的关系。第七章论述明代小说选本的价值,并分析小说选本编选所反映的明清之际文人心态。
本书以影响研究为切入点,以比较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运用翔实的史料,深入分析大陆母体文学对台湾现代文学的影响,积极探求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现代经典作家对台湾文学发展的意义,细致地梳理台湾文学与祖国大陆母体文学间深刻的渊源关系;同时,又进一步凸显了台湾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特殊组成部分的地位和价值,研究台湾文学为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学提供的独特而宝贵的艺术经验,从而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中建构起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新体系。
本书为纪实文学,记载了全国英模、全国劳模、反扒神警胡雪林的人生岁月。胡雪林从事反扒工作35年,凭着对人民群众的赤胆忠心和对反扒事业的挚爱执着,练就了“三转、五到、二辨”的高超精湛反扒技艺,取得了打击犯罪、保民平安的突出业绩,成长为威震贼群、美名远扬的反扒英雄。他还带出了一支英勇善战的反扒团队,创出了“街面失窃案件大幅下降”的平安镇江品牌,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称赞他为“马路局长”。他正气凛然、清正廉洁,一次次地迎着歹徒的匕首、砍刀、铁棍勇往直前,一次次抵住了金钱的诱惑,以自身模范行动树立了
本书是《诗人十四个》作者黄晓丹的随笔集,收录了黄晓丹随笔32篇,写的是她从20岁到30岁的十年间,对人生的思考、对前路的迷茫的库绕、对自身的困惑的探索,对生命的意义的追寻,内容涉及友情、爱情、梦想、生死、焦虑、孤独、迷茫、女性成长等方方面面。这些思考的力量,成长的瞬间,帮助她自我修复和完善,弥合灵魂与肉体、希望与现实之间的裂痕,终于长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本书为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课程民国文学研究专题近五年的教学成果结集。该课程自2018年开课以来,一直采用“工作坊”的形式,围绕民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师生共同研讨,形成了一系列得到学界认可的成果,是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见证。全书分为三编:“社会史视野”体现为文史互证的研究方式,是对“作为方法的民国”的落实,是课程开设之初的工作坊主题。“‘区域间’的文学”是关于“文学史空间转向”的落实,成果普遍表现对于“区域”“流动”等问题的关心。“文学史的‘地方路径’”,是对地方路径视野的落实
本书收录作者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11个话剧剧本。《主角》由陕西人民艺术剧院上演、剧本发表于《剧本》月刊;《尘埃落定》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上演、剧本发表于《新剧本》月刊;《九三年》由国家话剧院上演;《庄周戏妻》由上海戏剧学院上演、《玉禅师》由上海现代人剧社上演,剧本均发表于南京大学《戏剧与影视评论》双月刊;《生存与毁灭谁杀了国王》、《牛虻》、《弘一法师》均由上海戏剧学院上演;《永远的尹雪艳》获“田汉”优秀剧本奖;《孙中山》获文化部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奖;以及《漂泊拉萨》。
《莲花白》是继宁不远《米莲分》之后又一部中篇小说,是“黑山”系列小说的第二部,以作者在老家的上学经历为背景,写女孩之间微妙的友谊和初恋的懵懂情愫,语言质朴,情感细腻饱满。关于青春时期的伤痛和渴望,成年之后回望,那种情感一直在默默影响我们。我离开故乡黑山,来到县城读初中,和县中的明星学生李美成为最好的朋友,但这并不是一个“天才女友”的故事。我因为偶然撞破了李美的一次盗窃行为,引来了全校无声的霸凌,几近崩溃。这一切因为李美的死亡和我的转学而中止,但它对我的影响持续了半生并导致了我的抑郁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