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全面总结简牍日书的出土情况并对以往研究进行充分述评的基础上,秉承历史学的实证态度,运用社会史与人类学之方法,分专题进行研究,力求达成深入理解秦汉社会之目标。 特色主要有六点:第一是系统整理简牍日书之内容,考辨其性质非以往所谓的“日者之书”,而是“每日之书”;第二是考察简牍日书所见家庭问题,总结出秦汉时期趋利避害的生子期望,并关注当时的寄居现象,以为其是一种特殊的“同居”;第三是考察简牍日书所见社会群体,包括官吏行为与农商活动;第四是细致梳理秦汉时期的记时方法,并关注分段记时的应用,以为是一
全书共十章,主要探讨的内容可以归纳为: 两个视角:一是纵向的、历史的考察,以文化认同、王朝认同等为主题和主线,在历代历朝的道统、治统叙事中,呈现了轩辕黄帝的诸多形象形塑过程,由此可知轩辕黄帝形象是历史形成的。二是横向的平面的当代黄帝祭祀的比较分析,形成当代祭祀地图。 黄帝形象塑造考察的五种历史现象:祭祀黄帝、黄帝谱系叙事、追祖黄帝、文明溯源黄帝、纪传黄帝。当然,不管哪种历史现象,仙化黄帝也从没有停止。 轩辕黄帝的五种形象:贯穿于历史考察之中,黄帝先后形成了华夏先祖(华夏祖先)形象,其主要在秦汉时
本书以环境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为核心,以环境史研究中的区域性和整体性作为切入点,分别从“环境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区域灾害与应对机制”“水环境变迁与地域社会发展”“历史动物研究”“景观与城市史研究”“环境保护律法与规约研究”“农业、水利与环境研究”等相关主题展开,勾勒出中环境变迁与社会发展的波动曲线,展现了环境史的多元叙事与新颖理论方法及视角。可供历史学、环境科学、生态文明等学科专业师生,从事环境史、灾害史、地理学等相关工作的研究者与爱好者等学习使用。
卫国是两周时期立国时间最长的诸侯国,历经西周、春秋、战国、秦,共存在了八百余年。在两周时期的历史舞台上,卫国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其政治地位、整体外交、地理位置等方面看应在列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深入了解两周时期各国间纵横捭阖的关系,离不开对卫国史的研究。 本书从卫国的分封兴起直至卫国的灭亡,探讨卫国怎样从西周分封的“卫为诸侯之长”的大国最后衰落、灭亡的过程。对卫国史研究的开展,有助于深入探讨中国先秦史许多关联问题。
本书对20世纪前半期管县派出政府制度的建立与演变进行重新回顾与全新解读。本书详细考察了该制从1932年的“一制两例”到1936年的“合二为一”的来龙去脉,从1937年至1945年三轮强化、实化改革的5个草案的研制与收回的原委始末。通过复原该制在1946年以前设计与实施的流变,分析其对我国地方政制体系建设的价值和背后纠结于二级制的传统理政观念、顶层设计系统性缺失与执行不良等问题,侧面展示民国政府权力运行及地方治理体系构建的机制及基本特征。通过历史脉络、制度、人,揭示20世纪前半期管县派出政府制度所
本书通过选取明清时期重点读者对柳宗元的接受现象的综合研究,深化对柳宗元思想及其诗文作品审美价值的认识。在明清时期柳宗元接受现象研究中,除了读者对柳宗元及其诗文的阐述评价外之外,还更多探究柳宗元的思想、人品、生活经历、诗文理论和创作成就对明清时期重要读者的多方位影响。有助于柳宗元的传播接受研究系统完整;有利于传播接受理论的合理实践运用;可以更好地开展柳宗元的综合研究。采取史料考证与文学作品分析结合,详细考察清代重点读者对柳宗元的思想主张、诗文艺术、生活经历等接受情形及其成因。
《晚清中国游记》(New China A Story Of Modern Travel)是一部由威尔逊联合创作的章回体游记,记叙了十九世纪末期二人深入中国大西北腹地,在山陕、豫鲁等地游历时的见闻。以朴实、细腻的笔触,生动还原了当地的文化地理与社情百态:在冬日里争渡黄河险滩、与筷子进行“搏斗”、初次骑骡旅行、“研究”市民们玩空竹、乡间抗霜抢收的大战、西安府厚重的历史遗迹、游览开封的古皇宫、与清政府官员的会面……以异域文明的独特视野,多角度勾勒出一幅晚晴末年中国西北地区的“浮世绘”,帮助读者跨越时空
本书从官吏集团的角度考察秦国/王朝兴亡之原因。具体地说,在考辨秦自商鞅变法以迄王朝灭亡期间相关史实的基础上,本书力图纠正长期以来流行的诸如暴政亡秦说、法家亡秦说以及东方政策失败说之类似是而非的说法,从官吏集团的角度提出关于秦兴亡的全新而且更为合理之解释——在商鞅主持制定系列驱使秦国上下致力于耕战的法令,让秦国完成向以法治国的转变以后,秦国/王朝兴于秦法之治下官吏集团之积极效力,亡于秦二世即位以后官吏集团遭受摧残性打击以及秦官在大势已去认知下的纷纷背叛。
心性之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核心,也是钱穆学术思想的重心所在。钱穆立足于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针对当时民族危机重重还竟言西化的学术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既具传统性又具时代性的独具特色的心性学命题。 钱穆心性之学最为特别也是最受关注之处是他提出了“历史心与文化心”的概念,第二个特别之处在于他重视“情”的作用。钱穆心性之学体现了有别于当下流行的哲学进路的传统经史进路,是一种“尚通学为通人”的会通之学。 深入、系统地研究钱穆的心性之学,具有重要的时代性价值。首先可以凝聚人心、张扬民族精神,其次可以促进中国
书稿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由我社推荐申报。 该书稿以我国最大的群岛即舟山群岛为中心,以历史学的实证研究为前提,借鉴了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在广阔的理论视野和扎实而丰富的史料的基础上,对古代舟山群岛海洋史的发生、演变及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海岛史、海疆史、海洋渔业史、海洋盐业史、海外贸易史、海外文化交流史在舟山群岛的独特发展历程,探讨了舟山群岛海洋史在整个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