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三小辑:第一辑是作者用散文的笔法,记录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工作经验、所悟所想。配有部分图片,有资料价值;第二辑是作者发表在各报刊上的报告文学、人物专访《瀚海遗珠》及散文《游泰姬陵》、《灯河》、《呵,井冈山》、《家·迁·变》、《四月江北行》、《鲜花伴你远行》等;第三辑“瞬间”是摄影作品辑,精选了作为摄影爱好者拍摄的摄影作品。
现代文学研究中对乡绅阶层人物的遮蔽与发现,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学术史现象。在反思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在文学作品所展开的社会空间中重新认识乡绅人物形象及其变迁,由此呈现现代文学世界中“地方社会”浮沉的一个侧面,进而追索文学批评中地方意识的消长之迹。
本书是八十二岁老人历时五载,用自己的亲身体验,从生命的高度,审视传统的居家养老和新兴的机构养老,写就的养老纪实。作者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尽情地描述着每天发生在家中和在养老院颐和苑里的这样那样的有趣的事和不凡的人。书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在讲述着“走在人生的边上”的不寻常的故事。
这本谈佛论道的随笔集,重点关注五四新文学作家结合佛理道学的写的小品,除关照现实、洞察社会,希望借佛道改造国民、救亡图存外,也不乏修身养性、人生感悟、寻求精神慰藉、忆念佛界先师的作品收录其中。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苦难深重,军阀混战、社会动荡、道德沦丧、精神匮乏、经济衰退,辛亥革命失败,五四运动落潮,觉醒的一代青年苦闷不堪,便借佛教人生皆苦、世事无常的苦空观承载自己的悲观情绪,在佛学中寻求精神慰藉。
文人关注佛道,要是说为遁入空门,那也不对。用弘一法师的话说,是以出
《水浒传》是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之一,它是古典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该书不仅塑造了众多形象丰满的英雄人物,同时它也书写了人生百态和社会市井生活,内容十分丰富。历代读者阅读该书,提出了很多重要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仍然被当代读者分析、探索和论述。《侠亦侠亦盗说水浒》按照话题分类,分别讲述水浒的历史背景、水浒英雄的思想主题、水浒英雄的钱财观、酒肉观等,作者行文轻松,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力图别开生面,提供富有启迪的思考。阅读本书,有助于提高读者阅读原著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读者把对原著的思考推向深入。
少年船仔与父亲老欧出海,遇到海难,为海盗池木乡所救,却意外地卷入一场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盗捞行动中……文物贩子练丹青,阴差阳错得到几块元代青花瓷的碎片,而后顺藤摸瓜,经友人李云淡钩沉史籍,获知碗礁一带有一艘满载金银与元代青花瓷的沉船,遂召唤“狱友”池木乡组成团伙密谋盗捞……元末明初之际,闽人陈秋生赴安南经商。在得知故乡饥荒时,陈秋生冒着巨大的风险,嘱其子将红薯藤带回故乡,拯救乡民。明宣德三年,陈氏携家眷、金银、元青花瓷返乡,不料遭遇海盗,陈氏毅然决定沉船……
本书由清词研究专家马大勇、赵郁飞撰稿, 相对于已经出版的一些纳兰词选本, 有比较鲜明的特点。首先, 本书收录纳兰性德的所有词作, 底本采用《通志堂集》本, 参校其他刊本以及当代整理本。其次, 撰稿者对纳兰词作全面注释和详细评析, 尤其在评析部分, 融入了撰稿者多年研究纳兰性德以及相关清代和近代文学、文化的学术成果和心得。
本书分和太阳对视、独饮者、人间消隐几部分,内容包括:和寂寞的词语对视;和某一颗星星对视;和某一盏路灯对视;和太阳对视(九章);和一支笔对视(组诗);和一把菜刀对视(组诗);和一把口琴对视等。
柳宗宣的一部散文集, 精选了作者十余年间创作的十几篇散文。本书的内容, 主要是作者对人生的回望: 他年轻时在江汉平原任教; 后来只身北上, 在北京做编辑; 人到中年, 落叶归根, 又回到了武汉, 任职于一所大学; 退休之后, 则隐居于武汉周边的山林。对人生经历的叙述中, 可见作者对文字的珍视、文学理想的矢志不渝, 以及一直以来的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作者在行走之中, 不断与人和事建立联系, 产生感情, 每至一处, 都以饱满的热情, 积极生活, 投注自己的喜怒哀乐, 这让这些文章体现了一种真
本书收录诗人梁彬近些年来创作的诗歌近100首,采用现代诗的创作方式,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梁彬开始现代诗歌创作仅有四五年,在此之前其一直进行着古体诗词创作。诗人似乎可以在两者之间来去自如,足见他有着深厚的传统诗词底蕴和进入现代汉诗的灵气和悟性。梁彬的本职工作是校长,他的理性、纯粹、正统的审美情趣,使得他的诗歌语言干净、节制,富有哲理性,兼具画面感。诗人长于将诗性的语言置放于情感的冷峻、悲伤之上,他的诗释放出征服的勇气和人性的悲悯。本书所选诗歌融抒情、叙事、哲思于一体,将现实生活注入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