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在内敛与外向间交替演变:基于周期视角的考察》包括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前言简单介绍了选题由来、相关文献、研究意义、创新之处及内容结构。正文共分为10章。第一章梳理了历史上反复出现的美国霸权衰落论与延续论,分析了两种对立论周期性出现的原因,并对当下美国霸权的现状进行了探讨。由于霸权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实力基础,故将本章作为著作的首章。第二章从学术史的角度梳理了战后以来不同时期出现的美国外交政策周期理论,评析了美国外交周期论学者的学理贡献及理论不足,并运用“9·11”事件以来的美国外交政
《均势与合作:东南亚军事与安全问题研究》希望围绕一个综合性架构,结合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特别是均势与合作这两个视角,全面分析和探讨与东南亚军事和安全有关的问题。同时,与不少研究从大国角度看待东南亚不同,该书主要从东南亚国家和东盟的视角来审视相关问题。第一章主要是对东南亚地区安全环境的总体分析,其中既包括领土海洋争端等传统安全问题,也包括恐怖主义、海盗、跨国犯罪、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还涉及东南亚各国内部的分离主义活动,以及各国政治转型等对其自身和整个地区的安全影响。在此基础上,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阶段,是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节点。如何整合地方实力派,完成实质统一是国民政府建设现代民族国家需要面临的艰巨任务。本书从民族国家的视角将国民政府整合地方实力派的主体与客体,置于同一历史场域进行探讨。既分析中央政权的整合的制度与策略,亦兼顾地方实力派的视角。同时,采用历史学最基本的方法,通过对诸多一手资料的比较、鉴别,深挖细节,重构史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国民政府整合地方实力派的特点、成效与局限。
《非洲研究》(集刊)创办于2010年,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主办,是刊发非洲研究成果,探讨非洲问题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每年2辑。以非洲领域和问题研究为基本栏目(设有“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非洲经济与发展”“非洲历史、教育与文化”“中非关系”等专栏),平衡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在整体握非洲问题的同时,突出展现非洲国别和区域的差异性。还设有“大使访谈”“非洲研究书评”“调研报告”等特色栏目。集刊主编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创始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鸿武。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是参与全球化的先锋力量,北京作为中国超大型城市,正努力打造国际交往活跃、国际化服务完善、国际影响力凸显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发展报告(2020)》是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外国问题研究所主编的年度发展报告,内容力求思考与回应北京城市国际化前沿热点与焦点问题,把脉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趋势,顺应全球化下国际大都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进程。发展报告既关注关乎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历史方位和内在规律等问题,也体现平台建设、路径选择等主题,以期实现城市行为体首都北京
《重庆大学法律评论》为重庆大学法学院主办的集刊。本书是第3辑,内容丰富,栏目涵盖法理学、部门法及国外经典著作选译等,从法学领域的二级学科角度看,所选文章涉及法理学、刑法、民商法、知识产权法等多个部门法,内容充实、覆盖面广、可读性强。
本书为《西南知识产权评论》2019年的第二辑,在本辑中,作者设置了数字网络空间知识产权治理、新时代知识产权司法革新、科技与专利、自贸区知识产权制度创新、域外学术译介共五个专题。本辑共收录10篇优秀论文,研讨主题、视角各有千秋,既有对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个人数据保护、人工智能)的学术洞察,也有对知识产权司法实践的有益探索。 本辑一如既往的关注大数据时代和网络时代知识产权发展的新课题和新趋势。《个人数据的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一文,虽是研究综述,但十分清晰地厘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股东至上主义一直被视为公司法中无可置疑的信仰体系。公司法的构建以股东与董事的委托代理关系展开、公司法的学术研究以解决因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而导致的代理成本为己任、上市公司的监管者则将提升(少数)股东的话语权视为政治正确、公司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被理解为实现股东长期价值的经营策略。正当对股东至上主义的接受渐渐成为直觉之际,21世纪初期的公司治理丑闻和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将股东至上主义的短视主义面向揭露在人们眼前。然而,股东至上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体系的缺陷,还远不止于短
本书是作者为纪念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30周年,遴选了34篇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文章,编著成这本个人文集。本书的五个部分内容基本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涉及各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与实践的许多热点、难点问题,侧重勾勒改革开放40年的制度创新历程,旨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本书以1978年以来的广东改革实践为研究对象,力图建构广东改革叙事史。书中集中研究了四大问题:一是改革的内涵、广东改革的实质,以及广东改革的多维背景;二是广东改革之路;三是广东改革特征与改革规律;四是广东改革的前瞻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