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因住院医小乔的意外身亡,陈仆天所在的科室受到了严厉处罚。他和同事杨柯被临时下放到一所学校的“青十字心理辅导中心”,主要为学生做心理辅导。第一天上班,两人还没进办公室,就看到一位白发女人和一个微胖女生在里面等候了。走近之后得知,白发女人是学校的刘老师,女孩子名叫阿好。听刘老师说,半年前,班上品学兼优的江萤忽然跳楼自杀,新学期开始后,她的闺密阿好就见“鬼”了。明明早已死去火化的人,阿好却说两人天天见面,一起吃饭、早读、练琴。经过沟通走访,陈仆天和杨柯发现,阿好的记忆停留在了江萤
本书收录了《小丑岁月》《禅七》《2049》《月球之眼》《浮空》《说文解字》《一日泥泞》《慢先生的秋天》等幻想小说,以机器人为切口,在“未来式”的科幻图景中铺陈思辨色彩,将人文之光照进充满“硬核”设定和雄奇想象的科幻领域。
本书以现在(2069年-2075年)和过去(2014年-2015年)两条并行的时间线交织叙事,融合口述、访谈、自白、时事评论等多种形式,在虚构的历史维度上,通过L及他的各位同学在时代转折点上的个人行动与其境遇,展现了21世纪世界青年一代的境况,及个体与现实、历史的对峙与妥协,书写了在混乱时代缝隙中的“水下之人”。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创作的诗歌、散文二百多首( 篇),按内容分为“家国情怀”“呕歌时代”“故乡情深”“丝路胜迹”“英雄赞歌”“春华秋实”“自由放歌”“韶华有我”八章。作者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化为一字一句,以独特的视角,通过对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民追求新生活的礼赞,以及对家乡人文胜迹、历史人物、时令节序、诗意生活的记录与赞颂,将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传达给读者,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本书充分展示转型社会中国传统价值、文化观念和道德秩序摇摇欲坠所带来的社会阵痛,探讨了文学湘军的精神命途与漂泊之苦的思想根源,阐释了他们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之多重困境下的心灵成长。文学湘军努力展示平凡个体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种种纠葛,揭示现代人面对社会急速变化所遭受种种尴尬的真实处境,他们推崇感性化、细节化的话语形态,反映底层人物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命运挣扎,他们往返于乡士与都市、传统与现代之间,既批判乡村的落后、呼唤都市文明,又抵触都市文明对于传统农村的侵蚀与冲击,努力重构地域经验
本书是作家李伟才的散文作品集。书稿分为四辑,即品韵时光、闲情艺语、丝海梦寻、和禅心履痕。第一辑所选录的散文与茶有关,表现出作者对茶的喜爱之情。第二辑选录的是艺术题材方面的散文,表现出作者对晋江艺术特别是晋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本书的作者生于晋江,长与晋江,工作在晋江,而晋江又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故作者抒写了许多与“海丝”有关的散文,这些散文被编录第三辑。第四辑选录的散文是以山水旅行和心旅禅思方面为主的。
本书是作者2016年至2022年间创作现代诗与近体诗的合集,分为“家有考生”“父母乔迁”“著书立说”“本命年”“体裁渐丰”“知天命”等六大板块,以古运河边的春夏秋冬节气变化为主线,按亲情、赠答、旅行等分类,按照时间顺序编排。诗歌体裁丰富,包括绝句、律诗、古风、长短句和现代诗等多种形式。作者将自己经历风霜雨雪、体会阴阳消长、陪伴花开叶落、感受岁月沧桑的深切体验,用诗歌这样的形式表达出来,他在传统文化中追寻人生答案,也期待将自己的所思所感传递给更多的青年学生。
本书为纪实性文学作品,全书叙述了拥有“庄家外婆”“赵主任”“庄家姆妈”“庄家阿嫂”“庄师母” “老赵”等各种称呼的外婆的人生故事,情节曲折跌宕、精彩纷呈。月湖的超级外婆遭遇了人生三大最不幸的事件,幼年丧父、中年丧夫、晚年丧子,但依然成为全国先进个人;她当月湖居委会主任业绩出色,后来被破格留用到75岁才退休;她目不识丁,没有读过“四书五经”,更讲不出儒家道义,但她一生的言行处处渗透着仁爱品德与生存智慧。全书通过一个个故事,体现了外婆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朴素情感。
本书是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撰写的一部散文集,借追怀往事如烟,鉴赏师友风流,勾勒另类系史,以体现自家的中文情怀。文中所追忆与描述的,多是作者直接接触过的师长,以北京大学中文系为主,扩展到整个中外学界。本书不仅限于怀旧,还蕴涵着对中文人的性格、才情与命运的揭示,以及对当下中国大学的思考。
浩瀚的江水缓缓地向东流淌。江东城沿江蜿蜒密集的街道,像一束飘落在大江南岸的丝带。城东新区滨江路上,有一幢叫“德茂公寓”的大楼,风格和气势格外引人注目。德茂公寓往东几百米就是海关大厦,哥特式塔楼上的报时钟,隔一阵就当当当地响几下,沉闷的钟声传遍江东的大街小巷。那夜半钟声,越发显得空寂辽远。还有难以分辨的火车汽笛和轮船汽笛,混杂在一起,日夜嘶鸣,传播着归来或离别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