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收集小说资料的时间断限为1915年至1916年,以逐年逐月逐日的形式编排,刊行时间不详的置后。其中收录的小说相关信息包括:小说作品登载或刊行情况(涉及小说标题、作者、译者、发行者、所属栏目、版本、类型标识、语体、序、跋等)、小说主张、小说方针、小说评点、小说广告(小说销售广告、赠书广告、征文广告)等,可供相关研究参考。本书对1915-1916年间中国各国各种刊物上发表的小说进行了梳理,按照发表时间先后排列,并配以当时的广告语和评论语,使读者能一览当时小说的全貌以及社会兴趣点的变化
本书讲述充满历史意蕴的故乡山水: 有巍巍如王者的燕山, 有雄奇的司马台长城, 有云梦仙境里的鬼谷庐, 有曾经漕运繁忙的密云运河……; 后两辑主要收录了故土生活中的一些场景, 有老家山村的青瓦房, 曾经享誉京城的铁蝈蝈, 作者幼时种莲的经历……在作者笔下, 无论山水虫草, 山村的过往生活所见所感都是诗意的、可爱的和温暖的。
小说讲述了家庭贫困的农村青年宋志纯,从无奈少年离家到成长为一心为民的领导干部,带领村民求发展,摆脱贫困,实现乡村振兴的故事。《孤独的爱》的创作,奠立于作者丰厚的生活基础之上,作者以灵魂写作、以情运笔,每个人物的成长,都清晰地镌刻着时代的、社会存在的烙印,坚持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作品从特定的时代方位、从特定的人物视角,记录人间冷暖、世事万象。期待、讴歌新时代,为读者绘制了一幅当代清明上河图。
孙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科副主任医师。200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后从事IT,受祖辈及中学恩师的影响于2010年重新高考。四年内完成了上海中医药大学七年制硕士学业,成为一名当代中医医生。本书记录了一名理工男跨界转型成为中医的历程,并结合跨界的知识背景提出了一些关于中医的新观点,分三篇:第一篇“重返校园从头越”主要介绍在校园里如何做中医学生、如何读书、如何考试和如何找机会实践;第二篇“实习规培天涯路”记录了在实习医师阶段和作为规范化培养的住院医师阶段的所见所思;第三篇
安谅,原名闵师林,知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这本小说集荟萃作者数十年来小小说的名篇佳作百篇,集中展现了作者在小小说创作中的匠心颇具。小说以平常人的真实故事和生动细节,精简的文字,高度凝炼,又风淡云轻地描摹了几十年的世象风景,人性声光,勾勒了这时代别致的众生相和风俗画,在纷繁复杂的变迁中,寻找生命的微光,让作者触摸到一抹直抵心灵的温暖。作者以一种文学的自觉意识,在承继和发扬小小说这一文体上,正创新实践着一种鲜明独特的文本,也丰富了这一文体的延展性,是当今中国社会集体人格的文学想象,中
本书是掌故大家徐一士的文史掌故著作,记述了清代官场的种种怪象,晚清时期结对的大员荣禄与袁世凯、瞿鸿禨与张伯熙、陆征祥与许景澄,清末宫禁安全与摄政王被刺事,以及其他一些社会人物。此次出版,以1944年再版本为底本,重新整理校订,并适当作注。
本书是著名掌故大家徐一士的文史掌故著作,记述了晚清时期各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标格奇异的学者王闿运、李慈铭与章太炎,文武两途的左宗棠与梁启超,在中央或地方掌控实权的大吏或武人陈夔龙、段祺瑞、徐树铮与孙传芳,清季红顶商人胡雪岩,等等。 此次出版,以1948年一家社版为底本,重新整理校订。
本书是作家沈嘉禄最新整理的散文集,一共收录其近年来发表过或未发表的七十余篇散文,以不同主题分为六个版块,每个版块以词牌名的形式附以标题。内容包括旅游记事与邂逅的美食、回忆青春少年时、与儿子孙女的相处趣事、小巷故事、为文人新书做序、时下生活记录等。接地气、平民化的书沈嘉禄已经出版多部,最近的一部是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手背上的一撮盐》。而本书,亦是想让更多人更多渠道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的人间烟火,他希望与读者一起记住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书中也涉及江浙沪尤其是苏州地区的美食,有游记,有典故
《流动的马灯》是志愿军老战士侯炳茂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他在朝鲜战场上经历的战争故事。作者从解放军总医院退休后,常常思念自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战友们,于是他74岁开始学习写作,坚持天天写作,一周一篇,很快就创作出了大量反映火热生活的散文佳作。他的作品真情实感,构思精巧,感人肺腑,专家阅读后都拍案叫好,为此,《解放军报》和《军休之友》杂志均为他开辟专栏,他还被《解放军报》长征副刊特聘为专栏作家。本书为作者在《解放军报》《中国文化报》《退休生活》《军休之友》等报刊作品的精选集。
本书以古体诗的形式,记事记时,录情写景,春夏秋冬四时流转,东西南北八方风景,山川草木,河湖馆院,峨嵋西湖,梅兰竹菊,凤鹤鹭鹦,都是观察描写的对象。更有对历史人物的感怀,对周遭亲友的情感表达,以及对日常细微生活场景的描述,可谓是无时无景不可入诗,无微无俗不可下笔,细致、正面地表达着作者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