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了高超、安新飞、白宝珠、陈玮等六十余位北京教师的文学作品,并按照体裁分为散文篇、童话篇、小说篇、诗歌篇四部分。这些作品涉及景物、人物、民俗等,文风清新,情感真挚,寓意深刻,充分展现了教师们的文学风采和创作实力,开拓了我们的眼界。
本书选取了“青年编剧扶持计划”十年来最优秀的8部剧本,大部分剧本已经投拍,有的已经获得了国内外的重要奖项。每部剧本都由北京电影学院杰出教师团队进行分析点评,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本书可以让剧作专业学生直接阅读优秀原创剧本、进行剧本分析,学习优秀剧本的创作经验、领悟优秀剧本的创作规律,提高剧本创作能力和投拍率。本书对于专业剧作者也有借鉴意义。作为文学读物,优秀剧本也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北京电影学院剧作专业以及其他学校相关专业对于本书都有较强的需求,本书会成为剧作专业的核心教辅。
该书共十章、20万字,以翔实的史料、真实的故事、生动的语言,全景式反映了台城特支的创建、发展及深远影响,重点讲述了弓仲韬等安平县早期共产党员,在风雨如磐的暗夜播撒革命火种,倾家荡产创立党的基层组织、开拓党的事业的艰辛历程,弘扬了他们对党忠诚、不怕牺牲、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彰显了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的时代价值。
这是一本散文集, 由作者近年发表的散文作品整理而成, 共收录包括《白鸟飞过河流》《被一片树叶砸中》《江天云鸟自来去》等共二十篇文章。这些文章主要以沅水流域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以及社会生活作为题材,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情调。在这些作品之中, 作者试图以多种叙述方式, 反映沅水流域各个时代人类的生存现状、精神追求、演进历史, 描绘了湖南当地秀丽独特的自然风光, 表现出作者对家国乡土的深切眷恋和珍视。
这是一本散文集, 遴选了十八位沅陵本地作者的作品结集而成。文集中所收录的文章, 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沅陵这一方山水的新风貌。文集中的作品, 侧重于描绘当地的人文景观、自然风光, 地域文化、历史渊源以及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从一款茶的制作到一条龙舟的变迁, 再到一位老人对一所学校的执着……林林总总, 五光十色。文章题材从城市到农村, 从历史到当下, 无论是对一条河流的呢喃, 还是叩问, 皆有它的思想内核和文学张力。
本书书名暂拟为《中国古代文论专题讲读》,是针对中文专业本科生而撰著的古代文论读本。本书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围绕古代文论的核心论题进行专题式分析,转化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积极吸收学界新近成果,在具备学术性的同时,让学生(读者)了解相关研究动态,加深对传统文论的理解。二是有效融合文论主题的梳理和文论作品的讲读。文论选偏重作品的注解而短于理论思想的梳理,文论史偏重理论思想的梳理而短于作品的深入解读。本书则将经典作品的分析融合到相应的主题脉络当中,对文论作品的讲读重点不在于字词的解释
本书为“奔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之一种。1970年前后出生的一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大多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有启蒙创新之情怀;在知识结构、学术视野、文学理念、价值理想、人文诉求等各方面也呈现出相似的代际特征。经过长期积累与历练,不少学者取得了标志性成果,有的甚至做出了对学科发展具有突破性价值的成果。总体上看,这批学者在即将知天命之年,开始步入富有创造力的学术黄金期。本丛书正是基于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态势之判断,对这批学者的学术探索进行主动呼应与支持。 鲁迅和
《窑变》是青年作家李清源以钧窑为背景创作的全新长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以钧州翟家六代人对钧窑的痴迷为主线,讲述钧瓷的历史传承和现代变化,同时更试图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变迁和人物命运的变迁。小说既有历史的厚度和纵深,又有人性的复杂和多棱。窑变的意象更是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人性如钧窑,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命运如窑变,三分人巧,七分天工。李清源以钧窑究天人之际,以人心通古今之变,成就一曲红尘迷梦中的好了歌。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共和道都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三十几座风格各异的欧式小洋楼历经岁月风雨的浸淫,至今仍静静地耸立在不足七百米的路道两旁,像一幅凝固了的异国风景画。不知什么年代种下的法国梧桐早已根深叶茂,硕大的树冠几乎遮严了整个路面。绿荫下的狭长街区永远那么幽静,一座座森严的院门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永远关闭着,更增加了几分令人敬畏的神秘……
省委常委会结束后,天已经黑透了,省委副秘书长高长河离开办公室,急急忙忙往家赶。老岳父前几天又住院了,高长河和夫人梁丽约好今晚要去探视,下午梁丽还打电话提醒过,高长河不敢有误。不料在一号楼门口正要上车,偏见着一脸倦容的省委书记刘华波站在台阶上向他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