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方言语法研究》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对衡阳方言共时语法系统的重点描写与分析,包括语缀、状态词、代词、量词、介词、语气词、体貌表达、程度表达、疑问句等等。这些描写基本上反映了衡阳方言语法系统中词类和句法等方面的主要特点;二是历时和共时的比较研究,主要是从语言发展的角度,通过与汉语史料以及其他相关方言的纵横比较,认识语言事实,从中发现和总结规律。本书语料非常丰富,以衡阳方言口语为研究对象,拥有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为展开细致的描写和深层次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书中关于衡阳方言语缀部分的描写
本书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以类型学研究成果为参照,对作格语义句法互动进行了全面的多角度介绍。从作格研究的多元研究对象出发,探讨了作格研究的理论困境、方法困境和突破路径;从作格语言分布较多的大洋洲、美洲、亚洲、欧洲的诸多语言出发,分析了作格现象在动词、论元、时体、篇章等方面的表现,通过跨语言的分布特征,为汉英相关研究提供参照;将配式研究的方法运用于测试交替强度,考察了英汉语作格动词的构式偏好、作格语义句法方面的分布规律和汉英致使交替现象的对比和应用。
从类型学的视角看,量词是汉语中非常独特的一种词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认知类型学价值。本书正是从认知类型学的视角对汉语量词进行的系统研究,具体包括:一、汉语量词的形象性研究。二、汉语量词的概念结构研究三、汉语量词的概念网络研究。四、汉语量词的认知结构研究。五、汉语量词方言差异的认知类型学研究。六、汉语量词有量构式的认知类型学研究。七、汉语量词语义参数的认知类型学研究。八、汉语量词构词的认知类型学研究。
否定一直是语言学、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以多学科理论为基础研究否定,更易于认清否定的本质,更易于对语言中的否定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全书在系统分析哲学、逻辑学、心理学否定研究的基础上,以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对汉语中的否定进行发生学解释,总结否定的本质,建立新的分类系统,区分标志否定和非标志否定,对汉语否定的结构、语义、表达、演化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否定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的认知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体验性、互动性、生成性特征。否定首先可以分为客观
《语言、交际与认知论丛》由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安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办,张京鱼任主编。开设“普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认知文体学”“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语言习得”“语言文化翻译学”等栏目。登载语言学学科的基础研究以及语言学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修辞学、社会学、人类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促进对人类语言/言语、交际与认知能力的理解。
《固始方言语法研究》采取静态描写、共时比较和历时溯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考察了固始方言的代词、名词词缀、动词体貌、形容词生动形态、特色句式、复句及语气助词,真实地反映出固始方言的语法面貌,全面揭示出固始方言的语法特色,对汉语史的研究和完善工作提供了重要语料。固始方言的体貌主要有实现体、经历体、起始体、进行体、持续体、短时体、尝试体等7种。特色句式主要讨论了双宾句、比较句、处置句、被动句和疑问句等。
R语言在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已经有相当的历史,但什么情况下要对数据进行怎样的处理,模型应该如何构建,得到结果应该如何科学地读取、规范地报告等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本书意在解决这些问题。全书共9章。第一章介绍了R语言的基础知识;第二章介绍了基本统计思路和初步数据整理,整理出两个有代表性的指标;第三章涉及数据清理、转换和描述性统计;第四章介绍了数据可视化;第五章介绍了线性混合模型和最大随机效应;第六章涉及结果解释、整理和提升;第七章介绍了power分析和bayes分析在R语言中的实现;
本书介绍了用网络方法研究词汇表征的相关理论、词汇语义网络分析常用的参数、分析方法和工具软件,总结了一语和二语词汇语义网络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并通过6个实证研究揭示了二语词汇语义网络在不同层面的结构特征及其与一语网络的异同、网络结构随着语言水平提高而改变的规律,展示了网络分析方法在二语词汇研究中的巨大潜力。在此基础上,本书梳理了二语词汇语义网络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本书适合于广大的语言研究者、语言教育者、语言爱好者以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可以帮助他们系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