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江西文学创作立足红土地,在从璀璨的宋代文化的辉煌中找到积极的文化传统,将厚重的历史、文化、生态互相融合,一以贯之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伴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地丰富、拓展着赣鄱文化性格的内涵与外延。其中有脱贫攻坚后的乡村振兴书写、陶瓷文化的现代开拓与诗意弘扬、城市个体的内在勘探、儿童文学的生命追求、历史文化的赣鄱风流纪事等。本书分为宏观把握和微观解读两部分,在宏观上,立足江西本土文化和时代语境,分别从乡土文学创作、城市题材创作、脱贫攻坚书写三个层面把握新世纪江西文学的整体
元杂剧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审美意趣,同时也是现实生活的缩影,是元代社会的“活化石”。尽管对于它的研究成果非常繁杂,遗憾的是,传播作为其存在方式的最好证明和实现价值的主要手段却往往被研究者们所忽略。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传播学视角,将杂剧艺术视为重要的传播媒介,通过拉斯韦尔的5W模式对其进行了考察与研究。本研究在充分利用传播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文献阅读和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元杂剧在鼎盛时期的生成过程,以及它们是如何进行传播和扩散的。这
本书旨在研究上古礼制遗存与古文论早期思想的相关性,分为四个章节,其内容概括为以下四方面:(一)从考古遗存看三代审美风尚。上古三代虽时代久远,但其中蕴含的早期审美经验、审美心理机制等为后来文论话语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前理论准备,而三代考古出土的实物遗存则可与传世之审美心态互相对比印证,获得两者在感性上的关联性。(二)从符号构成角度切入古礼表意机制研究。上古礼制是统摄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庞大意义网络。礼仪表意虽与语言体系不同,但蕴含了与言语相似的构思机制,如概念对举、写实与象征的体认等,因此在
本书从唐宋文化转型的理论视阈出发,全景式地呈现了词这一文体中的“唐音”与“宋调”两种审美范型从唐至清的形成、发展、接受过程。本书认为:词中的“唐音范式”萌芽于盛、中唐,形成于晚唐五代,由《花间集》奠定了主导风格,至北宋则变化而极盛。词中的“宋调范式”从柳永发端,在北宋后期分化成“东坡范式”与“清真范式”,至南宋的辛弃疾与姜夔而臻于完善。唐五代北宋词以“唐音”为主,南宋词以“宋调”为主。关于词体唐宋之辨的理论探讨始于北宋后期。金元明清词坛的创作与理论大都处于唐宋两种词统的影响之下。其中,
本书通过考察学堂乐歌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曲调来源、思想蕴涵等诸多问题,深入阐释学堂乐歌在结构模式、节奏韵律、语言体式、句法结构等方面的显著特征,详细描述其在提倡军国民教育思想、塑造现代国民意识、重建现代民族国家观念中的特殊价值,探究学堂乐歌与中国诗歌的现代传播的内在关联,认为学堂乐歌在中国诗歌从古典向现代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书主要内容: 主人公江继明的父亲江明是20世纪60代末的高中生, 结婚后生育了三子, 长子江继成, 次子江继功, 幼子江继明。长子没有完成学业, 成立工程队后发生了一系列的人生变故; 次子办了自己的工厂; 主人公考上大学, 毕业后分配到某国有企业, 借着企业改制的春风, 升迁到了重要职位。故事从江家人清明节上坟开始, 用倒序的手法描写了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21世纪, 两代人的爱情、四十年的风雨。
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吴老汉坐在院子里的一片破褥子上,嘴里“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旁边的空地上,两个孙女正在忙着捉蚂蚁,五孙女兰花已经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照看小妹妹的任务,不时地把抓一把鸡粪往嘴里塞的妹妹的手拍一巴掌。老六依旧是个女子,已经十四个月了,晃着一个大脑袋,大多时候只是在光地上爬来爬去,偶尔会双手倒推着把身子直起来,稍稍坐直一下,由于瘦弱、嘴就显得特别大。她瞅瞅半眯着眼睛的吴老汉,咧开嘴笑笑,嘴里发出咿咿呀呀的叫声……
本书系作者形成新古典主义诗观与艺术自觉后沉潜十年之创作与诗论合集, 即试图为古典诗词注入现当代性而凿穿古今、贯通中西、兼容科技人文、究际天人分合并拾阶源于自然、融汇自然、创造自然三大境界之探索; 其中理论部分为新古典主义诗歌宣言及四篇诗论 (总论、宗旨论、定位论、创作论); 创作实践分三部呈现: 一是诗人画像, 是作者工作、生活与创作的全景记录; 二是诗脉盘桓, 是作者研究诗史诗论, 遍访历代诗人故居谪地, 读完每位传记与选集后的创作; 三是自辟宇宙, 是作者试图截断众流、开宗立派之尝
作为人的文学的集中体现,传记文学集真实性与文学性为一体,是对无限丰富的生命体验之记录。从古代、现代至当代,传记文学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其间,虽然传记文学不论是审美特性还是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其文学性与历史性兼备的精神内涵亘古不变,仍通过立体的、形象生动的人生样态映照社会现实,给人体悟、促人反思、赋予人积极乐之生活态度。《传记文学新论》以古代自传文学、现代传记文学和当代传记文学为研究对象,通过现象分析与理论研究的结合,厘清传记文学自古至今的演进过程,以示例选读佐证规律的探讨,揭
元代《诗经》学是观照和理解经学变革的一个切入点,而由于长期被“羽翼朱传”和“积衰”等标签所遮蔽,其价值尚未被学界深入挖掘。 本书关注元代《诗经》学著述“经史互证”“经传辨析”“诗序变改”等注释策略,概括出诸如训诂与义理相结合、易学与心学融入经学阐释、经学区域性特征凸显等元代《诗经》学的宏观实质,探寻其在经学与哲学实践层面的表达范式。本书在学术考辨及观念转型的多维空间中,从共时性与历时性视角揭示自“经说”到“说经”、自“朱说”到“己说”的变化,探知元代逐步增强的“疑经改传”意识以及区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