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神奇的少年时代》分为《送一条非洲鲗给爸爸》《迷雾惊魂》《阴天快乐》《写作骗子》《时代记号》《在等待与到来之间》《漫步澳门》《书柜里的回忆》和《那谁何苦等你唱》共九辑,主要收录作者于2000年至2020年于报刊、网媒上撰写的专栏随笔。这是一部文艺青年演化史,也是澳门80后这代人的成长片段、青春记忆。
作品文笔洒脱,富有幽默感,以小见大,可以看到作者在二十年时间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悟,也从侧面反映了澳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六次回归花园》是作者于20152023 年所写的诗歌合集,共分九辑,探讨了生命、存在、人际关系、时间、记忆、孤独、成长、文化、历史、社会现象、人性、情感等主题。诗歌以孩子的纯真视角、夜晚的隐喻、身体的自我感知等多样的切入点,表达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深刻感悟。
这部诗集,是作者尝试在一年一变中让文本继续生长,用不同方式回归到同一个花园,瞬间的平静。
本书作者对《山南诗选》进行简注,《山南诗选》是清代汉中知府严如熤编辑的一部山南地区的诗歌选集。辑录了自唐至清,跨兴安(安康)、汉中两府129位诗人的作品。底本采用汉中博物馆藏光绪十三年(1887)本,并参阅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星空与半棵树》通过半棵百年老树失踪的事件,引发出位于秦岭深处一处村镇的社会震荡和众生相。作家以鲜活生动具有方言特色的叙述,讲述了秦岭地区的人和事,通过一群个体的人生命运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从多个维度探讨了人与自然、社会与生态、基层与中心、大地与宇宙的关系,展示出作家的社会意识和艺术功力。作品以形态各异、饱满丰富的人生样貌,生动鲜活的艺术化方言,符合生活逻辑的戏剧冲突,精彩生动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形象饱满的艺术形象,彰显了
军旅作家、《空军报》原副社长窦志先从他发表的散文、报告文学中精选出的作品集。分为三辑:第一辑魅力主要叙写驻守边疆、高山、海岛的军人戍边卫国的赤胆忠心和不畏艰苦所展现的军人风采;第二辑星系重点描绘军营里的士兵、英雄群体在不同境遇中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为部队做出重大贡献的鲜为人知的故事。第三辑彩塑生动地再现军中艺术大咖的形象,他(她)们及其作品如艺术长廊里的彩塑引人注目、惹人喜爱。全书突出了一代军人热爱祖国甘于奉献的精神,描写生动传神,文章曾在《解放军文艺》《解放军报》《传记文学》以及《十月》《
秦汉文学史主要书写了公元前246年至公元220年今五百年间的文学演变史,涵盖了中国历史早期的秦代、西汉、东汉三个王朝。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由发轫到发展壮大的时期,其中尤以赋体文学成绩最为突出,被后世学者推为一代文学之代表,此外,汉代的乐府诗歌创作由滥觞而发达,成为后代诗歌发展的近源,为乐府、五言诗等题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书充分展现了秦汉文学史的各个方面。
本书虽以北朝文学对南朝文学的接纳作为主题,但并非直接从文学创作与交流的层面入手,而是从北朝自身政治环境、文化渊源及文化追求为出发点,分析北朝的不同人群如何在接纳南朝士人、南朝文化以及南朝文学创作习惯的同时,始终保持本文化圈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对其接纳的南朝文学进行改造,从而最终对隋唐文学产生影响。具体来说,本书通过平齐民与逃亡士族这两类入北南人的不同模式、入北琅琊王氏子弟的情况、用于安置入北的南朝士族的麟趾殿和文林馆两处皇家著述机构的设立和用途、北朝官方音乐文献制撰及其在礼乐制度建设的作用、
《中国古典学(第六卷)》为综合性学术刊物,登载以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为考察对象的语言、文学和文献研究的论文,各学科的专题研究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并重,旨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古典人文精神,坚持求真务实、守正出新,推动中国古典学的发展。本刊立足于中国古典学研究,针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文本形态问题、中国古典语文学中的语言形式问题、中国古典文献学中的物质形态问题,借助语言、文学、文献、历史、考古等多学科的交叉对话,展开深入的专题讨论,是文献学、古代文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综合研究
《狂人日记:鲁迅小说全集》以1938年第一版《鲁迅全集》作为底本,参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鲁迅小说全编》等其他版本,完整收录了鲁迅的全部小说作品,包括小说集《呐喊》(1923年)、《彷徨》(1926年)、《故事新编》(1936年)等。特别收录鲁迅藏木刻版画多张、珍贵高清鲁迅手稿多幅、鲁迅及家人、友人照片多张。书后还收录了鲁迅好友许寿裳作的《鲁迅先生年谱》,比市场上其他鲁迅小说作品集更完整和更有体系,更具典藏价值。全书文字校订,尊重原作,其中通假字和鲁迅习惯用字,完全按照原版保留。
文学批评的标准可以按照科学的原理、历史的真实来进行,也应该按照审美的感受、社会法律的要求来进行,这些都需要遵循文学批评的常识。十七年时期的文学具有一种崭新的批评范式,与我们当前的文学生活也息息相关。本书从十七年文学中的理念原则、十七年文学的典型人物塑造、十七年文学批评中的否定性话语、十七年文学批评的生态场域等四个方面透视十七年时期文学批评范式的建构,力图构建十七年文学批评的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