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席许春樵的中短篇小说集, 系“小说馆”系列之一。收录了作者最近发表的《月光粉碎》等中短篇小说。小说着力描绘社会底层普通百姓的境遇, 他把小说人物的生活境遇用特有的幽默笔调表现出来, 节奏张驰有度, 能让读者感受到苦中“寻乐”的情绪, 且激发读者向上、向善、向未来的乐观精神。这些小说兼具平民视角和学者眼光, 审视转型期社会的精神结构与道德状况, 在反思与反省的疼痛中寻找人性出路, 力图重建理想。许春樵注重小说的叙事探索和揭示人性真相, 他的创作思想和叙事手法, 引起
听力康复师·怀勒和英语教师菲妮丝(袁凤)在加拿大相遇,双方组建了宁静温馨的跨国家庭。时值袁凤母亲袁春雨(蕾恩)罹患阿尔茨海默症去世,女儿从养老院寻回的亡母遗物里有一个收藏时光的宝箱,也是一个封存历史的秘匣——残存晶粉的玻璃瓶、母亲在野战医院的留影,以及高中英文教师的相片。无尽哀思、疑惑与感伤,尽数弥散在亡人与遗物之间。袁凤决意联络在世亲人,重返大洋彼岸的祖国。她从故乡温州出发,沿时光之河逆流回溯,往返于扑朔迷离的久远记忆,探寻“袁春雨”分别作为母亲、妻子和女儿的故事。
本书故事发生在“五四”运动后和“大革命”时期的广州,讲述了广州城三家巷里几位出身于不同阶层的年轻人怀着救国救民的抱负,终却分化并走上不同道路的故事。小说以“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一系列重大历史变革为背景,通过周、陈、何三个家庭的变化、矛盾和斗争,通过基于人情、事理、利害等复杂纠葛的都市日常生活和家庭关系,以小见大,展现了当时各种政治力量的消长,以及不同阶级、不同人物精神世界的变化。
本书分为六辑,分别为第一辑:祖国颂;第二辑:一位志愿军战士的歌;第三辑:北京一平壤;第四辑:汽笛;第五辑:手鼓,响吧!——街头诗一束;第六辑:一杆红旗——长诗。
本书内容讲述: 苏北里下河流域, 是一个湖荡纵横所在, 大纵湖、得胜湖、乌巾荡、旗杆荡……所谓“五湖八荡”, 安顿着一代又一代里下河人的乡愁。作者将一阵阵湖畔微风、一声声湖边鸟鸣、一样样美味小食、一件件童年故事诉诸笔端。汩汩流水的波动, 美景深处的里下河风光, 味蕾深处的炊烟气息, 乡亲们的质朴与良善……尽在文字间呈现。
本书以一个工人出身、刚出大学校门的女青年技术员参加工业建设为经,展开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工业战线生活的描写,形象说明了这一时期新中国建设工程的艰辛,描绘了肩负这艰辛任务的新中国工业建设者——工地上的党委书记、总工程师、工地主任、技术员、工人、广播员、通讯员等的英勇奋斗,刻画了他们的性格和心理,歌颂了他们在党的伟大光辉照耀下的战斗生活。小说以诗情的笔触,艺术地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起飞的黄金时代。
本书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四川安县北斗镇。据传镇上何氏寡妇的祖坟下深藏岩金,各路江湖人物对此早已虎视眈眈,眼见何家衰败日显,余威尚存,时间,上至“上峰”,下至士农工商、僧道乞丐、土匪袍哥、娼妓政客,你方唱罢工我登场,场围绕争夺和保护金矿的惊心动魄的血战就此展开……
本书作品反映的是1894年到1901年即甲午战争后到《辛丑条约》签订的这一段时间的社会历史现象。以成都城外一乡镇为主要背景,具体写出那时内地社会上两种恶势力的相激相荡。对当时地方上的民俗风情、市民阶层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作了全面的惟妙惟肖的刻画,被誉为“小说的近代史”。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写武则天当政时代,秀才唐敖仕途失意,随妻舅林之洋出海,遍历四十多个国家。君子国,其人衣冠带剑,乐于谦让;白民国,个个相貌清俊、风流儒雅,实则不通文理;女儿国,男子反穿衣裙,以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以主外事;历经种种奇事后,唐敖终有所悟,遁入仙山小蓬莱……后半部写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
本书是一部学术论著,主要研究探讨 “七月诗派”诗学的形成与建构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对“七月诗派”诗学的内涵、理论形态、价值取向也进行了界定与梳理。并且将“七月诗派”诗学与同时代的“延安诗派”诗学、“九叶诗派”诗学进行了横向比较,通过分析各诗派的思想倾向、艺术风格、理论传承、文艺价值等方面,更加明晰了“七月诗派”诗学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诗学中的定位、贡献与价值,并介绍了包括“七月诗派”诗学在内的中国现代诗歌对当代诗歌的影响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