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是前媒体人、《绿茶书情》主编、阅读推广人绿茶的随笔作品结集,延续其上一部《在书中小站片刻》的风格,全书仍将话题聚焦于书籍与出版,立意仍旨在阅读推广。对作者而言,阅读既是工作,也是生活,近乎浑然一体。这部书稿正是这种“与书共生”的独特记录。
这是一本中篇小说集, 主要讲述了在不同的生活背景下人们为了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故事: 向有梦的坐标集结, 讲述了退伍老兵唐耀武放弃更好的生活条件回到家乡搞建设、带领村民共同富裕的故事。作者通过多个故事串联起一副新时代勤劳致富、大家共同致富的美好画卷。通过阅读这本书, 读者对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有更切实的认知, 也会了解到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对社会、对他人有所帮助。马丽红的这部小说如一位新人推出的一片文学新天地, 鲜亮养眼。我们期望着黑龙江文坛绿草茵茵百花盛开不败。
本书分“乡愁芷溪”“行吟山水”“世象管见”“尘俗情缘”四部分。“乡愁芷溪”着重描述作者生于斯养于斯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闽西连城芷溪村的民情风俗,如文章《故乡的年味》《客家美食故园情》,融注了浓浓的思乡爱乡之情。“行吟山水”是浓浓乡愁的延续,如文章《梦圆水乡山塘》《温坊风雷的回声》。“世象管见”“尘缘情深”是作者通过十年高中教育经验,融浓浓乡愁于教育中。
《我欠敦煌一首诗》收录了作者近几年来创作的诗词作品。第一部分以诗为主, 有六十首诗歌, 其中包含了五绝、五律、七绝、七律, 第二部分有八十首词, 共计一百四十首诗词作品。这些诗作按主题分为五大类: 一为咏物抒情, 如《咏梅》《咏菊》等; 二为感怀时序, 如《中秋月》《秋日即景》等; 三为自然风光, 如《三月三访杏花》《题荷韵图》等; 四为离愁别绪, 如《望月遐思》《秋思》等; 五为赞美家乡敦煌, 如《诗乡敦煌》《咏敦煌》等。
本书是一部从文学的视角对公安工作的深刻理解、对人民警察的由衷赞美及对其喜怒哀乐的深情解读,还有对人民至、公平正义、文明善良的大力彰显和热情讴歌的纪实作品。在盐城这片水润的沃土,当年有铁军威震敌胆,如今有铁警横扫邪恶。本书中选定的七个主人公都是在执法为民岗位默默奉献的平凡警察,讲述的一个个故事都是从他们平凡工作和生活的岁月长河里捞取的一颗颗珍珠。
生活就是这样,靠一点点冥冥中的缘分,你再次遇到我,并且多年相识后,终于眼睛对着眼睛,可以坐在一起说话,吃饭,吹牛,可以与其他人一起侃大山,说心里话,可以做从前不敢想的事,就是默默地,在心里积攒下,对彼此的好感,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到越来越亮的光芒……
本书是一首长诗,共52节,诗歌内容丰富,主题广泛,情感、成长、生活、哲理等均有涉及。作者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表达了对社会、对生活的认知,以及特殊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诗中有许多对生活景象的描写,通过对多个意象的呈现,展现出作者对日常生活细心的观察和由衷的情感;用充满个性色彩的语言、富有故事性的情节,竭力追求诗歌在意象和想象上的具体性,使诗歌呈现出生动鲜活的魅力。
一个功成名就的房地产开发商,一个美貌开始遭遇危机的全职太太,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个性女儿;关于家庭,关于社会,关于爱的失落和找寻、自由的追求和妥……是一部意在探讨沟通、信任和价值,进而设法帮助我们同他人、同世界重新建立同情关系的独特伦理小说。本书有厂度,更有深度,直面令大众深感焦虑的婚姻、教育以及养老等问题,可以引发读者广泛共鸣。作品故事性强,立意新,具有同类作品难以达到的思想高度。其中部分章节曾在《小说林》等期刊发表,并被《中国文学年鉴》转载,引起一定范围的关注和讨论。
作家谭功才的一部散文集,以自己的亲历和人生轨迹为蓝本,以非虚构叙事风格记录我从故乡恩施出发,在北京和广东的打拼,将个体单元的体验和视角融入时代的洪流,在巴蜀文化和香山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反思,挖掘梳理藏在血液中的乡村文脉和哲学,为移民文化和城市化进程提供真实的心灵体验。
本书从向敏之寻找家传的大门讲起,讲述了五代人在粤西边陲小镇——向家湾的奋斗故事。高祖父“福建二爹”精明能干,赚下了丰厚的家业,同时,又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资助村里修路、为抗日贡献力量;曾祖母孔朝秀命途多舛,少年被拐,中年丧夫,晚年丧女,却依旧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向家第五代向敏之白手起家,再现向家昨日辉煌,并热心公益,回报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