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点关注国内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现状,根据标准量表编制规范,首次开发中医药文化认同量表;依托量表测量不同变量影响下的中医药文化认同水平,分析中医药文化认同水平的影响因素、群体差异及作用机制,从新时代中医药文化认同所面临的问题出发,以科学传播理论和文化循环理论模型为基础提出“真实-再现-参与”的中医药文化认同构建和提升的对策框架,并沿着“历史叙事-媒介表征-符码沟通”的路径探讨中医药文化认同构建和提升的具体对策。本文对深化目前中医药文化认同的相关研究有较强理论价值,对新时代如何构建
《黄帝内经·素问》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是中医养生的本源之书。《上古天真论》是《黄帝内经·素问》的开篇文章,论述了上古圣人养生祛病的指导原则,阐述了人的生命活动发展的总规律,是中医基础理论入门的篇章。作者通过对现代医学知识的总结与思考,结合对相关典籍的理解,对《上古天真论》进行逐字注解并展开论述,运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帮助人们理解经文的原义,并使其在阅读中领悟本书所阐述的养生之法,从而自觉地维护健康、远离疾病。
本书主要以2015-2018年王鸿度教授对卓越中医师班、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针灸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等课程的授课实况录音及视频,融合了近15年跟师笔记等为蓝本进行整理。内容主要包括:导论、经络学说、阴升阳降论、标本根结、腧穴定位、特定穴、五腧穴、练针与练神、针刺技术、十四经络系统及其腧穴、杂论并附王鸿度教授系列学术讲座的内容:“少阳主骨”学说讲座、“皮腠生神”理论讲座、“颈椎病的中医药治疗”讲座、“《黄帝内经》中腰痛的治疗策略”讲座。
本书是我们在10年前跟师施杞教授临证时的病案实录, 选择施杞教授临床具有代表性的医案, 每一个案例均详细记录病史, 每次就诊的辨证调治过程并附按语, 按语主要对其学术思想进行阐述。
本书首先介绍了中医学发展简史、中医学说、中医病理观、中医诊断方法和中医常用技术,然后重点讲解了肺系、心系、脾胃系、肝胆系等多种病证的诊疗方法,最后阐述了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推拿治疗,以及常见疾病的中医康复治疗。
本书收集整理近现代名医治疗中风的医案, 总论详细介绍了中风的概念、分类、诊断、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与预防等内容, 各论按照中风不同阶段分中风先兆期、中风急性发作期、中风恢复期和中风后遗症期进行评析。每一个医案都精挑细选, 要求必须有复诊, 而且有确切的疗效, 医案之后还有分析总结, 对于临床中医师尤其是基层中医师有非常高的指导价值。
本书整理刘红书主任医师近年来的实际病案,汇编成册,以供读者在临证时开拓思路,为振兴中医事业贡献微薄之力。主要内容为刘红书主任治疗脾胃病的典型案例,采用医案的形式讲述中医治疗脾胃病的思路、方法。每则医案都有疾病辨证分析、处方用药、诊疗心得体会等,充分体现了刘红书主任治疗脾胃病的辨证思想和用药经验。
本书收集整理近现代名医治疗神志病的医案,详细介绍了郁证、脏躁、百合病、梅核气、奔豚气、不寐、多寐、癫证、狂证、痫病等疾病的内容,下篇以西医病名分别介绍,包括焦虑症与神经衰弱、应激相关障碍、分离障碍、抑郁症与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痴呆等疾病。
本书共27章,收集整理中医名家治疗肝胆疾病的医案,内容涉及:肝炎病毒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淤胆型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肝癌、肝肾综合征、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血吸虫病、细菌性肝脓肿等。
本书以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多年宝贵经验——“补肾软坚法”为理论依托,以“理论-方药-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为研究思路,综合张军平教授携其科研团队多年来潜心研究所获得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研究成果,从理论研究、方药研究、在体实验、离体实验及临床实践等多个角度系统周详地阐释了补肾软坚法方药对多种疾病的防治机理的科学内涵,以期能为临床实践中更广泛而精准地应用补肾软坚法方药及相应治疗思路提供更多可靠的理论与研究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