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指南类图书,旨在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在当下信息爆发的新媒体时代,如何更清晰、高效地使用多种传播手段,将研究成果有效地传达给其受众,包括决策者、政策制定者和公众。本书介绍了一系列实用和经过实践检验的传播策略,每一章都探讨了特定的传播策略,如数据可视化、演讲技巧、社交媒体、博客写作和媒体互动等。力图帮助各种类型的研究人员在从传统新闻媒体到数字时代的新媒体平台等领域更有效地传播他们的研究成果,让不同的受众了解其研究,形成引人入胜的叙述,并设计和实施有意义的推广计划。
本书为高校思政教育与宣传方面的学术文集。全书汇聚了全国高校知名专家学者的理论文章,分五个专栏,分别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党的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展开系列研究,旨在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广阔的研究平台,鼓励广大教师开展理论研究、进行学理分析,以便更好地为高等教育繁荣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具有切实有效的号召与实践价值。
本书主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育人审美化的机制与规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基于当代中国高校劳动教育,从中外劳动教育理论及育人实践中借鉴经验,分析规律;(2)阐述大学生劳动育人的内容体系,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新工科、新文科等学科专业发展背景,从人文素养构成、劳动知识构成、情感态度构成等方面具体分析;(3)探究劳动与审美的关联协同机制,并探索多维劳动场景中的审美路径;(4)介绍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典型案例,并结合自身在非遗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中的育人实践,总结不同专业领域中的育人实践经验
本书是当代德国乃至欧陆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彼德·斯洛特戴克可读性较强的理论作品。全书聚焦哲学意义上的“大众”(Masse),分析了“大众”作为文化主体、精神主体进入历史之后,在现代社会文化发展中所起的种种作用。作者认为,当大众成为主体,并拥有意志和历史,那么以往那种形式任意塑造内容的理想化时代就终结了;形而上的主人的优先权、意志、知识和灵魂就会进入具有主体性的大众这一原本看起来完全单纯的物质性主体中,成为现代社会文化风云激荡的诱因之一。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推动,老年人群体乐享晚年生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开发系列老年教育课程,形成了“桑榆尚学”区域老年教育课程品牌。为丰富老年教育学习的内容与提升课程的使用效果,本书在继承原有微课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课程学习内容,按照品质晚年、礼仪礼节、科学健身、康养保健、数字生活、手工创艺、茶艺品鉴、面点制作、金融安全和家居花艺等10个大类,形成了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提高老年文化艺术修养为宗旨、以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为内容,以实现美好幸福生活为目的的
本书稿以大学生社区文化育人为出发点,系统总结和梳理多年来学校利用大学生社区进行育人的实践、成效及对未来的期许。主要内容是:第一章大学生社区文化育人之机制篇,第二章大学生社区文化育人之实践篇,第三章大学生社区文化育人之成效篇,第四章大学生社区文化育人之展望篇。系统展现四川外国语大学社区育人的管理机制、工作实践及育人成效,并根据已有成果展望社区育人的未来构想。书稿纳入四川外国语大学“新文科教材建设书系”,为新文科教材建设中的“价值引领”提供具有显示度的成果,为高等院校办学成效、推动高校三全
本书是《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修订版。编写组按照“三级三层”思路构建,对初版进行了修订。 本书在修订中,明确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组成,研究教学能力单元构架,开发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标准。书中围绕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结构,采用职业功能分析法,分析职业教育教学周期活动,开发职业院校教师“三阶三层”教学能力单元。每个能力单元准确描述某一教学能力所涉及的能力要素、实作指标、适用范围、鉴定指南、必要知识及技能、关键能力、全过程的综合鉴定、教学资源等9个方面要求,并将关键能力以三级水平方式贯穿其中
本书循着混合研究的基本范式,渗透循证主义的研究思维,从本体论和关系论角度探讨了生发于真实教育场域的教研员胜任力问题,在“场内证据”和“场外证据”的共同支持下,阐明了教研员胜任力的价值内涵,追溯了教研员胜任力的理论渊源,探究、剖解了教研员胜任力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由此形成的复杂构面,最终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确证过程中,论证了教研员胜任力与自我效能、组织氛围之间的关系,提出促进教研员胜任力提升的路径和建议。本书是作者在同中小学教育教学人员长期交往、批判吸收既有教学研究成果、讲好中国教研故事基础
本书以脱贫攻坚精神在新时代“大思政课”中的重要融入为核心议题,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统动力学及统计学等多学科理论,从厘清脱贫攻坚精神和“大思政课”的内涵及其二者的内在联系出发,着重探讨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合力形成机制、育人过程和心理机制,创新性地提出了五种融入路径:“宏观氛围营造以融入精神”“实践教育活动以体悟精神”“网络教育平台以传播精神”“隐性教育资源以渗透精神”和“显性教育内容以强化精神”。最后,为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环境建设、课程建设
本书以人才区位论与宜居理论等为基础,聚焦创新人才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互动关系与作用机制科学问题,深度刻画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发展态势及“三生”基底、创新人才集聚及创新平台投入产出,系统阐释人才与宜居驱动上海全球科创中心成长的理论路径,丰富和发展了创新要素集聚与互动及其催化科创中心建设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