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集教育与国家安全两大主线,远溯历史上教育与国家兴亡间的关系,近探新时代国家安全教育体系的发展历程。在总结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教育多样性、灵活性等特点的基础上,力求生动展现教育与国家安全的相互影响,以期为读者提供有益参考。
本书充分梳理海外利益维护的历史脉络,深入分析欧美国家的海外利益维护经验与教训,着眼当下时局分析海外利益维护的重心与主要任务,为未来海外利益的维护提供思路及有效途径。
本书基于对中国24个省份共计42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开展的田野调查,研究常态与应急状态下县级融媒体平台作为新型数字化平台参与社会治理的行动与路径。提供公共服务是县级融媒体平台参与社会治理的主要形式。本书聚焦公共服务,既考察县级融媒体中心内部实践,又观照其外部生态,呈现县级融媒体平台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并进行整体性结构分析,讨论了县级融媒体平台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基础、主要形式与核心机制。
当前,数智时代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数智技术,逐渐演变为人们认识社会、认知自我与生产生活的重要场域。本书着重关注数智技术如何从知与行两个方面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试图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理念探讨与路径探索,为广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提供参考借鉴,正文部分共分为上下两篇,共包括16篇文章,以数智技术为贯穿其中的逻辑链条,从这一技术内嵌智能化、拟人化、交互性、涌现性、自我性,使得作为
本书沿着移民文化-移民文化与城市建设-移民的文化认同-移民的社会与心理认同-移民的价值与身份认同,由浅入深、由面到点、由外在到内在的基本逻辑,对移民文化的内涵、移民文化的作用、移民认同的多个层面以及增强移民认同的行动方案进行了讨论,构建了一种系统且本士化的分析框架。本书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移民文化与城市发展、移民的文化认同、移民的社会与心理认同、移民的身份与价值认同,聚焦于如何利用移民文化促进城市建设、如何提升移民的文化认同、社会与心
话语体系建设是当代中国理论建设、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维护文化安全、捍卫文化主权的重要方略,是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与话语体系建设同向共进,中国话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认同度稳步提升,话语体系建设取得切实进展。要准确把握中国话语的体系构建和对外传播的研究,需要从研究逻辑、研究路径、研究坐标等方面梳理出研究框架。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源头、意识形态为要义、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脉络作为研究的理论逻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次三中全会,是研究中国改革问题的旗帜。本书充分利用史料文献,全面系统梳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基本经过、主要任务和作用影响等,深入浅出地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重大变化,阐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
本书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的发展,对年轻一代人的人格品质及精神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新时代道德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建议,即道德教育要培育具有健全的公共品格及公共精神、能够担当国家和社会公共使命的公共人。这凸显了新时代德育发展的新诉求。为此,当下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的德育变革与创新,需要回归于公共立场的思维,促进公共生活的建构及公共品格的养成,加强课程教学的公共性内涵提升,增强学校组织制度的公共性支持,以及积极回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从而不
本书以第十四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陈理的文章作为总论,阐述了习近平提出的九个“以”是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根本遵循。然后以三篇文章有针对性地回答了我们党“为什么要自我革命”“为什么能自我革命”“怎样推进自我革命”的问题。本书的主体内容是九位中央纪委委员、省(区、市)纪委书记或驻部纪检监察组组长的文章,一一解读了习总书记提出的九个“以”。充分彰显了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高度自觉。
本书意在厘清清末思想界民论的历史演变及相关的思想争议和理论分歧,呈现传统民本思想转换的轨迹。清末思想界民论的形成,是在近代国家观念由产生到不断深化,近代国家建设由民众认同、政府合法性遭遇质疑到国家制度设计的选择三个阶段依次推进的历史背景下不断走向成熟的。相对于传统民本思想,近代民论的本质是赋予人民一种积极主动的角色,思想家们提出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的主张,并提出君民共治、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政治制度方面的构想,乃至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系统理论主张。清末思想界民论涉及到民族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