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斯)尔》是跨民族、跨国界传播的一部宏大的英雄史诗,是我国三大史诗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隆福寺格斯尔》和北京木刻版《格斯尔》同为蒙古文《格斯尔》史诗流传最广的两个文本,也是珍贵的古代蒙古文文献。本书以史诗的基本组成部分——诗章为单位,对《隆福寺格斯尔》中的各诗章与北京木刻版《格斯尔》等文本中的相应诗章进行文本比较研究,通过对各诗章的叙事结构和变异过程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阐释各诗章的叙事结构特点以及由不同诗章组合而成的史诗文本的结构特点,从而对《格斯尔》诗章的形成和演变规律乃
与历朝遗民不同,清遗民面临着道德和价值之源的干涸,经历着从“遗民”到“弃民”的角色转变,他们由此成为国家“脱节的部分”。但士人身份决定了他们对社会变迁尤其是政治变迁极为敏感,后者深刻影响他们的活动、角色与命运。文学书写既反映了他们的情感、体察与因应,也依稀显示了裹挟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混沌力量。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被后世学者称为“诗赋之祖”。其流传下来的虽然只有305篇,但在春秋时期却有百科全书式的地位,以至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时至今日,《诗经》依然有着不菲的价值。 本书是《诗经》导读之书,也是姜广辉、邱梦艳《诗经讲演录》的续编之作,故名《〈诗经〉讲演录续编》。古、今解释《诗经》的著作甚多,名家辈出,但各家观点往往大相径庭,读者常常不知所从。本书选《诗经》51篇,所选篇目来自《国风》《小雅》《大雅》《周颂》和《商颂》,从经学解
如果把“中日现代文学关系”一语中的“现代”作为时间概念,限定在民国初年至1945年之间,就不难发现,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两国的文学发生了广泛、直接而又密切的关联,呈现为一种高密度的交织状态。而作为日语同人诗刊的《铜锣》于1925年诞生在中国广州,继而移至日本继续发行,并成为日本重要的现代主义诗歌杂志,就不妨视为体现了中日两国文学交织状态的跨国性文学事件。以《铜锣》为纽带,中国诗人黄瀛与日本诗人草野心平、宫泽贤治等的亲密交往和深层互动既印证了中日诗人间确曾有过“可以彼此畅谈文学的幸福
徐志摩是中国最受欢迎的现代诗人之一。本书从徐志摩的作品出发,结合他传奇的一生,讲述他的创作与人生故事。徐志摩一生热烈地追求“爱”“自由”与“美”,热爱大自然,大海星辰、白云流泉、空谷幽兰、落叶秋声都在他的笔下流泻出最美的诗篇。读者不仅读到他的作品、他对生活的热爱,还能体味其飞动飘逸、复杂立体的哲思,同时为我们打开一面感知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窗口。 目录 第一章“乡村里的音籁” 一、 天才少年 二、 意气方新 第二章《云游》:“欧游漫记
本书从巴金的作品出发,结合他的人生故事,讲述今天我们如何读巴金、如何走近他的人生。巴金从踏上文坛开始,就是一位“总是说真话”的人,跨越了两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见证了中国历史百年的沧桑,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他的人生经历了许多危险与痛苦,但从未失去信仰,从未丧失对真善美的追求。可以说,巴金是一个始终都在思索,始终都在诚实面对自己内心的作家。本书带领作者去读巴金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找到心灵的灯塔。他贯穿于文学和生命中的大爱、真诚和忏悔,始终激励着读者,感动着读者。
本书围绕莫言的作品和他的人生,讲述作品与作家背后的故事。莫言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来自山东农村的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造就了一个似真似幻、极具魅力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他幽默地讲述土地与人的故事,把一个被人遗忘的民间世界呈现在我们眼前。他的写作既有历史的回顾,又有现实的关照;既从鲁迅那里汲取文学的养分,也受到马尔克斯等人的影响;既使用了中国新文学的小说形式,也借鉴诸多中国古典/民间艺术的风格。本书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读莫言经典作品的同时,也将
参宿四爆发后,世界陷入了混乱。在博物馆过着平凡生活的周南,突然卷入了一场文物大案。调查中,他发现了更加惊人的秘密。他的爷爷和爸爸竟然发现了揭示人类历史和未来的神秘方程,并计划拯救濒临崩溃的文明。周南和各方势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最终唤醒了沉睡的人们。人类“第二次”觉醒,开始了新生! 如果你想了解周南发现的那个充满魔力的神秘方程,一定不要错过图书附册《力比多方程猜想》对这一理论的阐述。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以个人交往为视角,以当代有影响力、有成就的文学艺术家为对象,从亲历的角度书写当代的“大先生”,为文学艺术留下时代侧影。这些人并不一定都是科班出身,反而很多人是跨界创作,但他们都曾在文学或出版领域做出过非常重要的贡献,他们是当代“大先生”,这些人包括锺叔河、黄永玉、张炜、唐浩明、韩少功、何立伟、残雪、水运宪、孙建忠、蔡测海、蔡皋、宋遂良、黃铁山、钟增亚、邹建平等。已经完成发表的七八篇,网络阅读在100左右,有的多达19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