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作者从魏晋南北朝到宋代的19篇画论研究,对宗炳《画山水序》以来的画论经典作了一个阶段性梳理。在尽可能客观复原的前提下,作者对中国绘画目前有名的画论著作和画论篇章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彩的评论,阐发了中国古代画论经典提出的重要理论命题,并将中国文人对于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认识寓于绘画命题、范畴与理论观点的剖析中,清晰地梳理出一条独属于中国古典绘画美学的发展轨迹,既有宏通的视野,又关注细节的甄辨,为当下研究中国古代画论、中国古代文论和中华美学提供了理论的开拓与创新之径。
全书共分四辑250千字,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黄宾虹的艺术道路和对书画艺术的见解主张。第一辑“宾虹自述”收录了作者晚年所作的自述文章,生动扼要地呈现了其曲折精彩的艺术道路。第二辑“艺海纵谈”围绕艺术创作呈现了黄宾虹对书画艺术的基本态度和观点。第三辑“画学指要”侧重书画要领和技法角度,为书画爱好者指明了方向和门径。第四辑“画史探微”主要收录了《中国画史馨香录》和《古画微》两部介绍画史派别源流的著作,详细梳理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历史脉络以及不同绘画流派艺术家的风格特点。
全书共六辑约300千字,收录了潘天寿关于书画艺术的代表性作品。第一辑“听天阁画谈随笔”历数自旧石器时代、唐宋到新中国时期我国的著名画派、画家、画风,厘清传统绘画脉络,再分“用笔”“用墨”“布置”等篇章,条分缕析讲解具体的绘画方式,是潘天寿艺术创作的经验之谈。第二辑“名家品论”就中国艺术史上几位著名画家的艺术风格和作品作了独到深入的解读与点评。第三辑“画学讲义”重点介绍了书画学习、创作和收藏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第四辑“治印谈丛”为潘天寿关于篆刻的代表性文章,系统讲述了篆刻的源流、派别、分
本书没有采用国内美术史论领域研究近现代美术思潮、风格与流派的惯常方式,而是另辟蹊径,聚焦中国近代美术材料、制度及精神的转变过程,探讨辨析近代中国美术转型中的历史细节与深层原因。作者力图通过对原始材料的爬梳、甄别和阐释,尝试回到历史原境,从“器”(材料)、“用”(制度)、“道”(精神)三个层面,开展精细化的历史探查,澄清材料、制度及精神在事实上的彼此牵制与砥砺互动的关系,打破了近代美术史书写的路径依赖,建构起了一种全新视域下的近现代美术研究范式。 全书分为三篇,每篇又分为若干章节。第一部分“材料
本教材从艺术视角系统地讲述了素描的理论性知识及应用性知识,共分为素描概述、素描的发展历程与观念变迁、素描的基本要素、写实素描、设计素描、素描作品鉴赏和素描作品欣赏7章内容。本教材紧密结合美术学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目标要求,科学严谨,注重章节的内在联系,既能为学生的造型基础训练服务,又能发掘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和美术学专业的素描基础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人员和美术爱好者的学习参考用书。
本书采用中国传统工笔画的表现形式,描绘了中国古代女性中的代表性人物。从神话故事中的女娲、精卫等,到女中豪杰妇好、花木兰等,再到聪慧善文的上官婉儿、李清照等,她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精彩故事。本书分为仙踪、红颜、巾帼、奇绝、才女、痴怨和花魁7个主题,以画作的形式展示了70多位女性,并讲述了她们的传奇经历。 本书适合古风绘画爱好者阅读与观赏。
《全国艺术专业报考指南》详细介绍:(1)学校联系方式;(2)艺术类专业录取规则(特殊规定和要求);(3)院校、联考专业合格线、投档情况和录取分数线;(4)招生计划(招生专业设置);(5)招生范围等信息,尽量体现出为考生服务的原则,力求做到为考生和家长排忧解难。
《全国美术专业报考指南》分三个部分对全国美术专业报考做了详细介绍:
第一部分:详细解读了美术专业可以报考的具体专业。
第二部分:美术专业联考及近年分数线(投档分、文化分、录取分等)。
第三部分:招收美术专业报考详解。
具体包括:(1)学校联系方式;(2)录取规则(特殊规定和要求等);(3)招生计划(招生专业设置);(4)美术专业考试成绩分数段统计、合格线、投档情况和录取分数线等报考信息。
本书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为读者提
本书尝试回答的问题是摄影如何成为一种当代艺术形态并且如何影响长三角文化发展脉络。作为艺术形态的摄影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社会建构的。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摄影在中国的发展路径还具有了独特性。基于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本书从艺术社会学视角展开,研究方法包括媒介考古学、艺术式研究、个案分析以及田野调查的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遵循新艺术社会学范式,在以经验转向后社会学方法研究艺术的基础上,将艺术的美学特质带回艺术社会学研究视野的范式,将长三角摄影发展放置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合作者网络之中。
剖析书法思维的六大维度,提升孩子的性格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