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人类社会的命运时,我们总会借助大历史的广角镜头。可耳熟能详,甚至被默认为公理的人类发展叙事——从人人平等的狩猎采集小游群到现代民族国家,历经“农业革命”“城市革命”“国家起源”等关键节点——真的反映了事实吗?《人类新史》向我们揭示出,这或许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起源神话。
两位作者追本溯源,发现上述理论其实源自18世纪美洲原住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欧洲人做出的保守反击。随后,作者们综合考古学和人类学等领域近年来涌现
产业结构转型的核心是“人”的技能转型,其中的直接主体是产业工人。从专长研究角度看,某种专长的建构是从新手期到专家阶段的连续发展过程,但过去的“专家-新手”专长比较研究尚未深入分析各阶段的切换过程。本书关注高成长性产业工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对技术专长、管理专长和综合性专长三种专长类型个案的职业成长故事进行了深描,为产业工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最佳实践”案例,为企业组织学习空间的建构提供了理论参考,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供了叙事依据。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元明清蒙汉文学交融文献整理与研究”(16ZDA176)阶段性成果。 清代八旗驻防中杭州驻防文学创作最为繁盛。本著作以杭州驻防文人诗歌为研究对象,在宏观的把握上加以微观的审视,力图全面解读这一群体诗歌创作的整体风貌,进而深入寻绎清代民族文学发展的内在理路。 绪论:中华多民族文学视域下的杭州驻防文学研究;第一章:顺康雍——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发轫期;第二章:乾嘉——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兴起期;第三章:道咸同——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繁盛期;第四章:光宣——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衰落与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元明清蒙汉文学交融文献整理与研究”(16ZDA176)阶段性成果。 作者对清代蒙古族诗人汉文创作传播进行了探讨。具体内容涉及社会空间与清代蒙古族诗人汉文创作传播的生成、身份认知与清代蒙古族诗人汉文创作传播的生成、乾嘉诗坛主盟者法式善的扬名心态与多媒介传播行为、道咸悲剧诗人柏葰的仕进心态与功利性传播行为、咸同显宦诗人瑞常的异客心态与情感性传播行为、光宣守旧诗人延清的旁观心态与公共性传播行为、光宣追新诗人三多的介入者心态与策划性传播行为、 清代蒙古族诗人创作传播的内在规律
印度是一个极端多样化的国家,拥有众多不同的追求,大相径庭的信仰,判然有异的风俗和异彩纷呈的观点。《惯于争鸣的印度人》一书分直言与异议、文化与交流、政治与抗争、理性与身份四部分内容。本书对于理解和利用印度丰富的争鸣传统,对于消除各种与阶级、种姓、性别及社群有关的不平等现象,对于南亚次大陆的和平事业,都是至关重要的。收入本书的这些关于印度的文章,是在过去十年间撰写的,而其中约半数则是在过去数年间完成的。第一编的四篇文章概述印度争鸣传统的性质、范围和重要意义。第二编中的文章论述交流在文化的发展与理解中
本书围绕民族学人类学学科,探讨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包括非遗、原生态文化资源、泼水节的文化建构等,也有民族文化民俗的探讨,既有理论反思,也有大量的实践研究,
本书系统阐述了真北领导力的理论及实践操作方法。真北领导力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国外心理学和领导力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企业领导者发展的现状,提出的第三类领导力。真北领导力是一个宏大系统,从个人、团队、组织三个层面去阐述如何发展一个更有生机的领导者以及更有生命力的组织。本书侧重在个人真北领导力的维度,这是真北领导力发展的起点,也是核心,这是领导力发展的“本”。 真北领导力需要将纵向领导力和横向领导力融合发展,应该先从纵向领导力开始,领导者通过自我觉察,提升自我认知,形成对自己、对环境的新视
本书是全球引导界领袖人物之一迈克尔·威尔金森先生的核心著作,他是国际引导学院董事。本书是引导方面的经典著作,系统解读了引导工作模式,特别建立了引导的工作框架和流程,并给出了每个阶段的关键活动和实操技巧,帮助读者系统化地理解和学习引导,并应用引导技术来帮助团队发挥出更好水平。基于作者经过验证的SMART(结构化的会议和相关技术)方法,本书有助于在管理、呈现、讲授、规划、推销和其他专业达成突出的结果。本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操作性极强,实为引导者必备的宝典。
本书从认知重塑、发现时间、核心工具、障碍清除、科学行动、长期蓄力六个维度出发,层层递进,详细系统地向读者介绍了科学管理时间的方法及工具,使读者通过使用系统化的时间账单,重新认识时间,对自我形成长期的观察和分析,从而将自己从时间匮乏的窘境中解救出来,摆脱焦虑、疲惫等消极状态,提高时间利用的效率,成为“时间的富人”,获得自由。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包括作为规范乡村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乡村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以及这些制度和程序的执行能力。根据基层治理现代化的2035目标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世纪中叶目标,通过内在逻辑的分析与分析框架的构建,全面了解和把握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及其整体的现代化水平,有助于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分析其存在的短板与差距,从强基础和补短板的视角来探讨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对策建议,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提升,进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