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选择针灸临床常见病症和有较好临床实践证据的病症,针对近现代针灸临床实践经验系统性总结,既为针灸工作者提供当代临床实践的诊治策略和实践指引,同时又提供以针灸为代表的非药物诊疗和护理引导和指导。本书内容主要包括针灸临床对耳鸣耳聋的认识、历代医家积累的诊治经验、主要针灸治疗方案和临床疗效规律、针灸治疗该病症的初步机制研究、针灸治疗该病的临床证据和策略以及日常生活指导和科普知识。本书适合针灸临床工作者及相关从业人员、中医科研及教学工作者、针灸专业在校学生等参阅。
药食同源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食物和药物发现中总结的智慧结晶,体现了食物在保健和治疗方面的功能。本书对传统医学基本理论之一的药食同源做了科学、系统、全面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药食同理、药食同用、药食两用等概念,药食同源的发展历程,药食同源的相关产品类别,药食同源资源开发产品,药食两用中草药的应用误区与合理应用等。本书专业性强,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参考价值,可为从事植物资源研究、药用植物栽培等科研工作人员、广大种植南药的农民,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参考。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总结中西医结合诊治肺结节的专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肺结节研究新进展,阐述了肺结节的定义、分类、检查方法、影像学诊断要点、评估与处理原则、预防与预后等。中篇为肺积(肺结节)的中医辨证论治,重点论述了在国内首创肺结节中医诊治理论体系及全周期管理方案,入选2023中国经济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创建了董氏温阳化结与董氏金甲散结方剂的治疗原则,辅用调理体质与情志疗法,使肺结节的缩小、消退率达到了28.6%。突出论述了中医对肺结节的认识,如:中医病名命名、创立体质与情志学说、
本书结合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及自身中医护理队伍的经验,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医食疗药膳的概念、历史,使用原则、方法与禁忌,然后基于中医“依时施膳”“依人施膳”“依病施膳”“依证施膳”的理论和方法,以较大的篇幅介绍了春、夏、长夏、秋、冬的施膳,针对九种体质的施膳,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施膳,对中医辨证后各证型的施膳,分别给予药茶、药粥、药膳与药酒的调理方案,将中医药“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思想融合到中医食疗药膳的调理之中,在体现中医个性化调理和治疗特点的基础上,更便于实际操作和应用。
梁直英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从小在父亲梁照林身旁侍诊,有着良好的中医基础,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坚持研读和实践中医经典,对传统中医理论掌握颇深。其师承岭南名医李仲守(1909-1984),继承了李仲守教授之学术,擅治温热病,治病求本,顾护津液,用药平和,用补而不滞,用滋而不腻,用清而不寒,用消而不伐,自成一脉。梁直英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四十余载,治学严谨,医术精湛,桃李众多,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有独特认识。本书为梁直英教授临证经验之总结,对于临床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有指导意义。
本书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共10卷。所述内容十分广泛,首论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的论述,其次有针灸歌赋选、经络腧穴、刺法针法、灸法、针灸证治、杨继洲医案和小儿按摩法。由于作者是经验丰富的中医针灸临床家,使得本书具有鲜明的临床实用特征,其间不乏作者的精辟论述,对明以后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成为针灸临床的必读之书,在当今仍不失为一部具有启发实用作用的临床针灸参考书。且有丰富的图表,十分方便读者理解、记忆。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 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该书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 并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 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 被称为医之始祖。本书并非全本, 而是偏重中医基本理论部分的《素问》篇的节选本, 并给原文配上了白话文翻译。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 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 原名《金匮要略方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余宗族素多, 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 犹未十稔, 其死亡者, 三分有二, 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 伤横夭之莫救, 乃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并平脉辨证, 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金匮要略》即为《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的节略本。“金匮”是存放古
本书在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基础上, 进行大量整理、补充, 并载述李氏发明与学术见解。本书虽为中药学专书, 但涉及范围广泛, 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农学等内容亦有很多记载。本书保存了16世纪以前大量文献资料, 其中有的原书已佚失, 有关资料可从本书得以窥见。本书刊行后, 促进了本草学的进一步发展, 倪朱谟的《本草汇言》、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黄宫绣的《本草求真》等, 均是在其学说启示下而著成的本草典籍。
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于许多疾病的发生机制有了深入的认识,并有可能从最根本的层次来洞悉生命的奥秘。笔者率先将人类先天综合征的症状特点与中医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联系。大量的证据提示,中医的经络和藏象学说很可能正确总结了人体特定部位之间在胚胎发育中的联系。上述发现对于归纳错综复杂的分子网络以及阐明中医的作用机理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集科普和学术探讨为一体,从一种涉及多种先天畸形的染色体异常(22q11缺失)入手,在阐述新理论的同时,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地对遗传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