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科学史题材的科普书。每当谈到遗传信息、遗传密码等概念,大众的第一反应往往是DNA和它的双螺旋结构。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毫无疑问是20世纪甚至整个生命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但这项发现并没有阐释DNA中存储的遗传信息是什么,这些信息是如何被存储、编码、解读、利用和遗传的。事实上,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这一点,也是沃森和克里克的前辈们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发现和证明的。这本书从19世纪末人类发现核酸讲起,记述了人类对遗传现象、遗传信息和遗传密码的认识历程
本书在第一至第五版的基础上,持续跟踪国内外本领域的热点问题、融入更新了我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第一篇包含以生物信息大分子传递、基因和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变异、基因表达调控、遗传药理学与药物基因组学、法医分子遗传学和基因与疾病为核心的基础篇;第二篇由医学分子遗传技术进展、疾病基因克隆、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肿瘤防治策略、公共健康与个体基因组学、基因组稳定性与健康维护、医学遗传伦理学热点等内容构成的应用实践与前沿发展篇。
眼睛是自然界最精密复杂的机器。本书融合了作者及其团队在机器人视觉领域、神经生理学领域和仿生学领域的三十多年的研究成果,从人眼的生理结构和其运动控制神经系统的描述出发,贯穿生物视觉系统的数学模型,涉及图像处理、类脑框架及智能决策,直到运动控制的整个仿生眼系统。全书共16章,分别介绍了仿生学的使命、眼睛的种类和构造、眼球运动的种类与定义、神经细胞的信号处理原理及数学模型、大脑神经系统的概述和类脑系统的框架、基于脑干的眼球运动控制神经系统及数学模型、上丘的跳跃眼动机制、小脑的基本结构及学习控制系统、大
生物计量是21世纪发展的计量新学科,生命本质的存在需要可测可控,可测才可控,测准是根基,生物计量是根。生物计量即是度量生命密码,提升生命质量。目前国际国内还没有生物计量专业书籍,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对生物计量新学科进行的学术介绍,以生物计量的发展、生物计量的技术、生物计量的应用为一体。 核酸与蛋白质是生物计量的核心内容,也是生命科学的核心,为第一册的重点, 本书将是我国第一本生物计量领域的书籍,围绕国家科技项目成果和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 "核酸与蛋白质生物计量关键技术及基标准体系创建和应用
合成生物学是在工程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过程,设计和建造新的生物元件、装置和人工生命体;甚至从头设计创建新的人工生命体,使其具有新的功能。合成生物学被誉为是能改变世界的前沿颠覆性技术之一,是继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和基因组测序之后的第三次生物科学革命,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大国家战略。 本书秉承合成生物学的"造物致知"和"造物致用"的核心思想,本书共分九章,第一章 概论、第二章 元件、装置和途径的合成、第三章 合成酶学、第四章 合成生物系统、第五
随着 DNA 测序、合成与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基因组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合成基因组学作为合成生物学的重要分支领域,在本世纪不断取得突破,实现了从病毒和细菌到真核单细胞生物基因组的从头再造,进而为认识和理解生命的基本规律提供了新的契机(建物致知),亦为人类解决环境、能源、食品和疾病等方面的挑战带来了颠覆性的技术方案(建物致用)。 本书将对合成基因组学的核心内容进行系统性介绍,既涉及相关的原理和技术,亦包括历程碑科学事件和前沿应用展望。具体而言,第1章将概述国内外该领域的相关进展。第2章将围绕合成基因
本书以合成生物学为研究视域,深入科学、哲学和历史的文献资料,不仅重启了关于认识与建造、自然与人工、生命与机器等经典哲学问题的探讨,开辟了合成生物学的哲学视域,也为将来作为生物学哲学分支的合成生物学哲学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础。作为对21世纪新兴交叉学科一合成生物学所引发的哲学问题的反思性著作,本书不仅可供科学、哲学以及跨学科研究的专业人士参考,同样适合关注生俞科学哲学问题的爱好者研读。
该书将生物学发展史中科学家的科研故事分门别类地进行了介绍。作者呈现的不是一部枯燥的历史,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历史上的一个个科学巨人在我们眼前一一走过,他们的成长经历、探究过程被生动地再现出来,有很好的可读性。不刻板,不说教,融趣味性和可读性为一体,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科研故事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和研究活动的回顾、反思和总结。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生物学传奇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从个体发育来看,人类的个体发育简单而迅速地重演了人类的系统发育;从精神发育来看
化石是远古时代留下的一种生命符号,它传递着远古时代生命的信息,蕴含无数惊心动魄的进化故事。本书通过介绍化石了不起的功能,不断地为我们揭开远古地球生命的神秘面纱。作者详细介绍了化石的各种重要作用,包括化石是拼接远古时代地球板块的“拼图师”、测量古气候的“温度计”、监测古环境的“监视器”、记录生物大灭绝的“记录者”、反映地球旋转变化的“天文台”,以及指示矿产资源的“藏宝图”等。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适合青少年阅读。
该书主要介绍了超嗜热微生物的系统分类及其极端生境,总结了所有超嗜热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条件,并提出了从多种极端嗜热环境中发现、分离、鉴定超嗜热菌的基本程序;从细胞膜、核酸、蛋白质等分子结构上分析了超嗜热微生物的高温适应机制,并归纳了超嗜热酶的生化特征和催化功能,并探讨了超嗜热酶工程制备的方法及应用前景;此外,该书还重点介绍了超嗜热微生物在生物能源制备、超高温堆肥、环境污染修复等领域的应用和相关案例,为超嗜热微生物种质资源的挖掘和工程应用提供了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