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装置设计:概念、方法与应用》翔实解析了交互装置设计的概念、选题、策划、表现和技术实现的全设计流程。全书分为五章。第一章厘清重点理论和概念;第二、第三、第四章讲解交互装置的设计流程和方法,其中,第三章讲解脚本策划和故事板的策略和方法,是本书的核心章节;第五章包含对中外交互装置代表作及学生作业的案例分析。本书适合作为高校本科及高职高专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信息艺术设计、产品与展示设计等专业教材,同时可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自修自考用书,亦可供交互艺术设计培训使用。
本书参考《芥子园画传》的体例编写,包含树木谱、山石泉水谱、人物点景谱、亭台楼宇谱、山水范式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谱、草虫禽鸟谱等众多画谱,从技法、程序、步骤、范式等循循渐进对初学者进行指导。
本书重在传授色彩相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以及其在日常应用的案例分析。书稿的主要内容包括颜色的基础知识、颜色的视觉、颜色混合原理与视觉理论、颜色学系统、孟塞尔及其他标色方法、颜色的联想与表达、包装设计中的颜色应用规律分析、服装颜色搭配规律分析以及室内设计颜色的应用分析。
作者2016年以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山西日报》《兵团日报》《牡丹》《伊犁河》《安徽文学》等报纸期刊以及《光明网》(文艺频道)上发表文化时评、文艺评论等50余篇(约10万余字篇幅),其中19篇评论被《法制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内蒙古日报(汉文)》《西藏日报》《兵团日报》《广州日报》《郑州日报》《太原日报》《银川日报》《民主与法制报》《内蒙古法制报》《新疆法制报》等国内95家地方报纸及媒体转载。本书主要将这些文
本书是基于设计形态学研究与协同创新设计的综合性专著。它以“形态研究”为核心,通过“形态”将相关知识整合于一体,再运用设计形态学思维与方法系统科学地进行形态研究和创新。本书在“第一自然”(以自然形态为核心)和“第二自然”(以人造形态为核心)基础上,率先提出了“智慧形态”和“第三自然”概念。“第三自然”不仅为设计形态学勾勒出了未来的研究领域,也为其梳理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设计形态学研究”(17ZDA019)的研究成果,通过18个设计形态学典型案例,系统且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设
设计之道,过稿良方;著名设计师讲述一稿通过的实战秘诀,解读不同案例成功的共同点,分析品牌案例设计流程,分享获得客户认同必须知道的事。一稿通过的设计案例结合扎实的设计理论基础快速让设计师进入角色、解锁瞬间打动人的设计能力,帮助设计师为客户提供跨行业、无阻碍、省心高效的服务,从而收获自己的成功。本书作者以其丰富的经历和成功的经验告诉年轻的设计师们如何适应设计行业、如果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设计出瞬间打动人的设计、如何能够快速了解客户需求、如何最短时间建立符合客户企业文化的视觉形象,从而在设计行业获得成功
全国各类学校纷纷开设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通识选修课,这类课程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给任课教师形成自己的特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陶瓷纵横》可以作为通识选修课教材,对理工科学生而言,可以帮助学生从陶艺的角度感受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提高审美情趣;对文科学生来说,可拓展学生对于陶瓷原料、成型、烧成、装饰和鉴赏等科学知识与专业技能,从而了解一般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知识。此外,本书还可作为广大社会陶瓷爱好者的读物。
本书为一部手工艺传统研究文集。中国传统手工艺作为文明发端即存续发展的造物实践,在数千年积淀传承过程中形成特定的视觉形态、技艺经验和文化精神,其演进嬗变亦深刻反映文明变迁的要素与联系。观照手工艺发展的历史现象与本质规律,分析手工艺传统与现当代设计的内在联系,观察把握设计的现实与趋势,有助于从手工艺与设计之文脉贯通的意义上做出认识和把握,理解手工艺之于社会历史、人生存在的意义及其在宏观环境中更新发展的可能,认识设计的文化之源、现实基础与价值趋向,从而服务传统工艺振兴与中国设计发展实践,切实发挥
(用于书号实名申请和网站宣传,请控制在100-250字数之间。)本书主线清晰,语言生动,内容简洁明了,是一本易读的设计史书籍。同时相对于其他“设计史”书籍,本书囊括世界现代著名的一些设计师和设计运动风格,适合大家作为普适性阅读,以及为艺术设计类考试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简洁、完整的知识点提炼及发展脉络的讲解。同时本书以手账本的形式为载体,既可以随时记录,随意图画,又可以做学习笔记本使用。较之一般艺术史类的书,本书配有作者原创插图,非常精美、时尚,书中论述也清晰易读,即使是初学者也可以轻松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