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六章,第一章梳理中国诗歌史上诗词与音乐的关系,而后提炼出古乐谱诗词吟唱独特的美学价值与当代意义。第二章为《诗经》赏析与吟唱。首先带领读者走进《诗经》的世界,而后的吟唱部分精选出《诗经》里的数首经典作品,对其进行文学与歌曲两个层面的赏析。第三至六章结构同第二章相似,分别讲了《楚辞》、汉代诗歌、唐诗、宋词的赏析与吟唱方法。
棺材里飞出的黑色怪鸟,是冤死之人的亡魂向凶手索命?黑雾中驶出的黄泉之车,怎会让人的双目发生异变?长相普通的瓦肆艺人,绝技却是调动蚂蚁行兵列阵。赤金龙鲤的腹中藏有古镜,镜中竟还有一位绝世美姬……
大宋汴梁,熙来攘往,怪谈云集。凡此种种,似乎都与汴梁城郊的老狸祠有关。民间传言,若以诚心供奉狸妖,所托之事必将灵验。且看狸猫家族如何以不思议之法,解众生烦忧。
本书通过“入林见树”“雅言俗语”“旧学新知”“激烈稳健”“积极消极”“古典现代”“激进保守”等12章,以民国时期南北两所代表性大学——中央大学与北京大学,和胡适、傅斯年、吴宓、胡先骕、卢冀野等代表性人物的文学理念、文化思想差异及其演变为研究对象,由文入史,关联人事,进行解读讲述;试图重返民国文学思想和学术研究现场,寻求史实,梳理大学文脉,展示、把握民国文学与学术演进的脉络,力求通过多个关键词和兴奋点,揭示民国大学文脉与学统间复杂的内在关联和理路,并与读者一起感受历史细节的力量。
她自幼失学,却自强不息,自学成才,在文学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她身处逆境,却不甘沉沦,直面苦难,以文学救赎自己、重启人生。
她的诗道尽尘世的悲与喜、爱与忧愁、不甘与抗争、自然与纯粹。
她的诗质地坚硬,在尘土飞扬的人间寻找着暖色调,展示出一个女孩超常的韧性、承受力和精神意志。
她是晓角。
《三天过完十六岁》这部诗集为晓角处女作,由霍俊明作序。汇总了从未上过学的内蒙古农村女孩晓角自2019年开始创作的近14
手机在响,微信在催,看视频点快进,浏览网页爱刷新……本书为生活在快节奏时代的年轻人而编,书中所选的365句名言警句,每一句都是经典。当你在工作与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人或事时,阅读与积累这些蕴含人生哲理与智慧的经典名句,也许可以帮助你清空烦恼,调整心态,开心起来。
本篇小说《苏顺儿》故事背景设定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一位叫苏顺儿的山东沂蒙青年农民,为不再受穷,背井离乡打工挣钱,途中遭遇到种种磨难,不言放弃,坚忍生存,与生命抗争的故事。本书特色主要有:第一,反映了特定时期底层民生的一个侧面。在1960年代前后的二三十年间,由于社会条件所限,凡走出乡村、外出谋生者则被划为一个特定群体——“盲流”。但反映这一时期这一群体的文学作品并不多,因而该小说作品就填补了这一缺环。第二,有关专家读后认为:主人公苏顺儿的形象塑造得比较成功,真实可信。小说中显现的社会
《高温不退》是三三娘创作的长篇小说,本书是完结篇。陈又涵的公司遭遇了重大危机,在叶开姐姐叶瑾的帮助下顺利度过了危机。叶开大学毕业后,在乡村开展一个项目时,偶遇了陈又涵。叶开得知,陈又涵已经卸去了GC董事会的职务,如今致力于推进乡村教育的公益事业。叶开被陈又涵的精神所感动,回去后也参与了公司里的乡村教育的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本文的主角个性鲜明,拥有远大的理想,向读者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戏痴叶知秋在戏校一直是佼佼者,毕业后却未能进入省剧团。迷茫之际,她认识了程派青家名家洛会芳。就此,叶知秋亲历洛会芳的所有演出,内心受到极大震撼,人生有了新的目标。后来,叶知秋进了省剧团,却因为根基不深,被谣言抹黑、同事冷落。她依旧研究专业,虚心向前辈们请教,精进演技。她去看省剧团名角的每场排练和现场,越来越感受到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对青衣这个行当也更加热爱。久而久之,她对专业的痴迷人尽皆知。戏曲界大环境不好,叶知秋却在省台戏曲晚会上令广大戏迷惊艳。她在团长的支持下改革创新,她用自己的影
本书是作者近三年来通读古诗后,撰写的一部诗学随笔。作者以史为经,以诗为纬,纵横捭阖,围绕着体制、漫游、社交、友谊、传播、登高、悲秋、风骨、雅趣、苦吟、音区、色彩、口语、还乡、死亡、传家等16个主题,旁征博引,集中描述了中国古代诗人的情感面貌。写古却不拘泥于古,而是以古论今,试图在传统书写中植入当代诗学的来龙去脉,寻找汉语新诗的基因,这是作者写作此书的初衷。许多章节已在《山花》、《中国校园文学》、《诗刊》、《文艺报》等报刊发表,深受读者好评。
本书为古体诗集,是继《附雅集》、《穿越集》之后,作者古体诗创作的又一新作合集,诗集共分位卑未敢忘忧国、踏遍青山人未老、一枝一叶总关情、男儿须读五车书、腹有诗书气自华等五个篇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对事业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对丑恶的嘲弄、对美好的讴歌。阅读诗中体漫游的私语,也是分享一颗心的记忆,诗集的选篇总体都颇富哲理,引人深思。作者在前言中还阐述了关于古体诗的创作理念,很好地阐释了其关于古体诗创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