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有关现代都市题材的悬疑短篇小说合集,通过故事的形式,介绍一些社会上被人们忽略掉的边缘人群和他们的生活,并附有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有悬疑的阅读体验,又有现实的人文关怀。小说从开篇到结束,剧情完整,情节丰富,每个短篇都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文风朴实但富有哲理,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社会教育意义。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党建立和巩固东北战略后方根据地的场景,全景展示了北满解放区建政剿匪、拥军支前等重点工作,生动地刻画了郑天牧、卢忠、路雪峰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这是对白山黑水间动人心魄的革命历史的弘扬和缅怀。打开篇章,北大荒特有的物候与风土人情即刻如诗如画般铺展在读者的眼前,随着故事的深入展开,那个年代的人们的生存状态逐渐地被我们所了解。小说植根黑土地,用浓重的笔墨对关东地区历史文化尤其是佳木斯地区的风土人情、特色方言等进行了展示,我们从中可以领略到莽莽苍苍的大平原、奔
本书以虚构的形式,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形象丰满的革命志士傅秀山。小说以生活逻辑顺序记述,以心理逻辑编排顺序,从主人公出生、求学、学武再到参加革命几个环节层层推进;以平实的笔法,描写主人公在抗战时期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勇于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战斗的故事,表现出了主人公勇敢无畏、不怕牺牲,不顾个人利益,将祖国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无私精神。
本书稿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什么是诗歌——本体论,介绍了诗歌的基本概念、诗歌话语的 的意象、诗歌的情志、诗歌的形态结构、诗歌的表现技巧等。第二章怎样阅读诗歌——鉴 象的感知能力、增强对诗歌形式的解读能力、努力提高审美判断力和感性认知力。第三章怎 备、创作过程和方法。书稿在深入分析诗歌内在结构规律和功能性特征的基础上,力求为读
本书内容自2019年开始在网易人间连载,专栏浏览量百万。作者讲述了那些高墙内外温暖人心的故事。他在狱警老吴和管教同事们口中寻找故事的线头,在明暗闪烁的人性中反复奔波,渐渐有了这本书。书里讲的是一群因为种种原因犯下错误的人,有义眼里镶着来自毒枭宝石的毒贩;有被丈夫家暴九年的女犯;在少管所篮球队填补人生悔恨的少年犯…… 他们追悔莫及,带着悔恨在管教的帮助下一心要找回从前的自己。作者笔下这些故事,展现了管教人员良好的素质和奉献精神,也展现了丑恶、美好、真实的人性。故事是写给所有人的——那些想
知名美食作家谈正衡新作,收录近三年二十篇新作,改写增补近十年美食文章精华,篇篇阅读量过百万。 家常时蔬、乡间野味、酒店的招牌菜、街巷的小吃摊,应有尽有。一篇篇夹带着食材香味的美文,飘出舌尖上的江南和柴火灶里的北国,麻、辣、鲜、香、甜、糯、嫩、酥,你能想象到的口感都的这里一一呈现。 有江南水上的饮食文化,有北方岁月里妈妈的味道,口舌之欲被打捞和串联起来,味蕾的丰盈不再是抽象的文字。
孟昭与谢长昼相识的第十年,是她远走他乡、事业起飞的第一年;也是他病情加重、无人搀扶便不能行走的第一年。 他入院时,远在异国的孟昭收到一枚青檀寺的护身符,并有字条,龙飞凤舞:“给昭昭。” 后来过去很多年,她从旁人那里得知,青檀寺不求姻缘不求财,只为爱人求平安。而外界传闻中脾气古怪的金融大亨谢长昼,重病时回光返照,任性得像个孩子,坚持让人陪着,在冬夜冷风中,走完了青檀寺的一百零八级台阶。 从广州到北京,两座城,跨过二十余年的人生。 多年求学,孟昭埋头前行。每一次转身,站在原地没变过
本书是一部以“快乐”为主题的梁实秋散文选集,集中体现梁实秋的快乐哲学。 全书按内容分为五部分: 辑一为“世相万千,如你如我”——通过万千世态解读人心人性; 辑二为“行至水穷,坐看云起”——表现山水与花草树木的美好,令人流连忘返; 辑三为“游戏人间,无往不乐”——表现生活的乐趣,让人沉醉其中; 辑四为“雅人雅事,妙趣无穷”——表现艺术的美妙,令人回味无穷; 辑五为“生如芥子,心藏须弥”——笑看人生烦恼,体悟人生真谛,活得通透洒脱。
本书从明代诗学内在问题出发,在中国诗学整体理论视野中,展开对清代诗学的全面探讨。作者提出,真伪、正变、雅俗三对基本观念制约明清诗学的历史进程。全书十六章,在充分占有并深入研究大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揭示清代诗学的演变轨迹及整体特征,探究各时期诗学的理论问题与价值取向,考察各诗学流派的群体构成及理论主张,比较各派之间的承嬗关系与诗学异同,阐述重要诗学家的理论体系及独特贡献,对清代诗学的历史与体系作了系统而新颖的论述。
中唐之世,文坛鼎革,政局谲诡动荡。韩愈在“为文”与“行道”的仕宦历程中,着意创作了一类“与异世者语”的托讽现实之作,它们往往以奇崛诡怪、委曲漫长的面貌出现。千年以降,许多学者对这类作品进行考证、阐发,虽不乏创获,但由于时代辽远、用事邃密,诗文旨意及相关本事难得确解,竟成学术史上的重重疑案。 本书在唐代文学史、政治史、思想史多维视阈下,以韩愈仕宦历程为线索,针对韩愈诗文中历来争议颇多的重要作品进行综合考证,发明托寓本事,揭示“修辞明道”观念下“尽六艺之奇味”的创作机理,衬出“永贞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