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小城都有几个“家喻户晓”的美人。八十年代后期,“我”故乡有三个出名的美人: 何丽、丽娜、红霞。她们生而美丽,却并未因此获得命运的偏爱;她们给小城带来了美的启蒙与青春怀想,也招致人们的好奇窥探、流言蜚语。三十年岁月年华,美人们在时代巨变和命运倾轧中,看起来柔弱无力随波逐流,却坚持生活并极力寻求自己的幸福,落定为地方的另一种历史。 《美人》是作家张惠雯旅居海外十余年的故土回望之作,以中国北方小城美人的传奇人生、系列故事,折射自二十世纪末中国社会转型以来的历史巨变,追溯一代中国女性的独特成长历程及
作为全国Top 1的华仁医院神经外科,自建科起从未有女医生入职。极难且累,堪称医学人眼里的女性禁区。 但,苏归晓早已认定,就算这里是一片荒漠,她也要扎下根来! 从众人眼中的“陪跑者”到全院有名的“铁娘子”,苏归晓没想到,她拿到的依旧是“祭天剧本”——被导师发配去做高难度的AI影像判读课题。所有人都认为她是炮灰,是导师野心的牺牲品。 偏偏项目的主导人是叶和安,她年少时的同桌。 他拿到了华仁医大唯一的录取名额,却弃医从商,苏归晓对此耿耿于怀。她不喜欢“纸上谈兵”的科研,希望随时都能站上手术台
本论集以挖掘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知识为宗旨,研究内容包括早期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早期诗歌作者的真伪问题、六朝文人对前代诗歌艺术的借鉴传承、北朝乐府歌诗的创作与表演、唐代名人散文编集与版本流传、明清时期诗歌与戏曲的发展流变等。论集中的文章立足于当下的研究成果,注重在对基本文献进行整理与考据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也注重对前人研究成果重新进行思考与总结,兼重学术性与可读性。本论集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些文学艺术、典籍文献、文化名人、哲人思想及相关领域的传统文化知识,并为相关研究者带来一定的启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欧阳修的日常生活与文学创作研究》,项目编号18FZW008。 北宋文学大家欧阳修的日常生活极具艺术情趣,同时不乏世俗气息和学者风范,与其文学创作互相交织融会,是北宋士大夫生活的典型缩影。但因研究惯性的忽视,其日常生活的探讨考察相较其政治生活、学术研究等方面一直颇为欠缺。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日常生活为切入点,以欧阳修的日常生活与文学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致力于挖掘欧阳修日常生活与文学创作二者相依共生的关系,梳理归纳出欧阳修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爱好、自我命名、身体状况、性格特征、物
本书论证的内在层次包括神秘文化背景、神秘文化的美学价值分析、神秘文化在艺术中的表现、神秘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思想和美学观念等几个层面。书稿纵向勾勒了先秦两汉时期神秘诗学的嬗变历程,指出中国古代的神秘文化从史前时期开始,到商代发展到一个高峰,到周代开始被质疑,到战国和秦朝时期遭到重创,形成了神秘文化发展的第一个低谷。西汉时期,为了统治的需要重构儒家文化的神秘依据。到东汉谶纬神学阶段,神秘文化发展到又一个高峰,但也出现了明显的“构建”痕迹和禁锢思想的作用。之后张衡、王充、王符等人对神秘文化展开
本书集中反映了近年来柳青研究的前沿收获。收录了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老、中、青三代学者围绕柳青作品的文学史地位、思想意义、政治意涵等展开的崭新讨论。很多论文对《创业史》《种谷记》《铜墙铁壁》等柳青代表作采取历史、文学、社会、思想的交叉视角展开了细致、深入的解读,重新阐发其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作为最富盛名的人民文学作家,柳青创造性地摸索属于自己的深入生活的方法,打磨出有着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柳青道路”的追踪、剖析有助于我们体认从“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转换过程中,作家主体的成长
本书为李仲贤的长篇小说,以汉族马帮小伙田轩与藏族姑娘勇嘎的感情为线索,以雪域高 背景,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展现了藏汉民族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抵抗外来入侵 景。全书构思严谨,行文流畅,透过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强化了民族团结的精神内涵。 实体,是有众多的民族在千百年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本书以跌宕的情 活中所结成的休憩与共的深厚情感,是自古以来就形成传统而最终深蕴于中华
本书是田恩铭教授的散文诗集,记录了一位大学教师的生活史和成长史。诗集依创作内容分为“古典新题”“梦与现实”“日常故事”“黄昏之后”四辑。“古典新题”是作者阅读古代经典,并融入现代生活体验而创作的作品,是传统文化的现代书写;“梦与现实”则带有随想录性质,呈现出多种主题,作者将各主题与其个人的人生体验相结合而创作的作品;“日常故事”则以作者自己经历的人和事为主,诗性话语中呈现的是直面人生的沉思;“黄昏之后”则将刹那的思想记录下来,带有文化追忆的性质。
本书从明代诗学内在问题出发,在中国诗学整体理论视野中,展开对清代诗学的全面探讨。作者提出,真伪、正变、雅俗三对基本观念制约明清诗学的历史进程。全书十六章,在充分占有并深入研究大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揭示清代诗学的演变轨迹及整体特征,探究各时期诗学的理论问题与价值取向,考察各诗学流派的群体构成及理论主张,比较各派之间的承嬗关系与诗学异同,阐述重要诗学家的理论体系及独特贡献,对清代诗学的历史与体系作了系统而新颖的论述。
中唐之世,文坛鼎革,政局谲诡动荡。韩愈在“为文”与“行道”的仕宦历程中,着意创作了一类“与异世者语”的托讽现实之作,它们往往以奇崛诡怪、委曲漫长的面貌出现。千年以降,许多学者对这类作品进行考证、阐发,虽不乏创获,但由于时代辽远、用事邃密,诗文旨意及相关本事难得确解,竟成学术史上的重重疑案。 本书在唐代文学史、政治史、思想史多维视阈下,以韩愈仕宦历程为线索,针对韩愈诗文中历来争议颇多的重要作品进行综合考证,发明托寓本事,揭示“修辞明道”观念下“尽六艺之奇味”的创作机理,衬出“永贞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