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首部将“语体”纳入“文章”范围,进而研究两晋文章的专著。本书将“文章”划分为公家笔语、私家文语和语体文章三类,以两晋私家文语和语体文章为研究重点,以文学、思想和审美作为主要考察维度,并结合音乐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分析方法,通过观照两晋文章来理解两晋文人的思想与审美,明确了两晋文章作为两晋“一代之文学”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意义。
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现代中国最有思想深度的文学家,也是最有创造性的文章家和文体家。本著作以鲁迅人生、思想和文体为问题中心,讨论社会转换与主体重建,思想变迁和情感调适,文学创作与文体建构的丰富性和独特性,结合鲁迅文学创作深入分析其立人思想、怀疑思维和战斗精神及其反讽美学和驳杂文体特征。著作紧扣文本,立足细读,深入浅出,将学术性和普及性结合起来,力求满足高校教学和社会需求。
本书讲述了一个双相患者与疾病抗争的故事。整个故事包涵了作者的少女时代至今的种种经历,包括文学艺术启蒙、躁郁故事、饮食失调岁月、住院生活以及自我疗愈过程。全书以爱情作为主线,亲情为辅线。作者希望通过故事来真实展现一个双相患者的生活以及治愈的历程,为其他同病相怜的人带来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另外也希望通过写作来治愈自己。本书内容真实,故事却不平凡,反应了一个有鲜明个人风格的双相患者与疾病斗争的不平凡故事。
本书收录诗人米绿意近年来创作的诗歌二百余首,按写作时间和主题可分为五个小辑:独自在亮处、丢失的音符、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在黑暗中更容易获得、你之后没有什么失去是失去。作者以诗歌的形式集中地反映个人生活,她以切身的生活遭遇为主线,透过“痛苦、疾病、爱、死亡”这些沉重的主题展开对生命的体悟与书写,同时她又以一种质朴简单的“轻”的叙述语调,将厚重的现实托举而起,她的诗,展现出一种灵与智融汇、积极正向的精神气象。特别是过去八年经历与家人的相互扶持,并不得不承受家人离去的悲痛之所有心路历程与人生感
本书为《红楼疑案》作者梁归智先生关于红学研究的又一作品。读《红楼梦》,大多数人只会关注宝黛的爱情悲剧、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大观园里的青春王国,却很少人留意那几百个地位低、出场少的小厮、仆人、管家们。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透着人性百态,闪着微光,串起这部不朽的巨著。全书聚焦《红楼梦》作品中的丫嬛、小厮等小人物,对这些红楼小人物的分析有别于各种社会世俗化的评“红”说“红”,侧重曹雪芹诗性小说的一面,重点剖析这些红楼“小人物”身上的诗性,力求“令世人换新眼目”,追求一种潇洒的风格。
《水土能服》是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长江河口地区六个年轻人的奋斗历程,这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春风化雨,也是变一方水土不服而为之能服的前提条件。
我以为古代小说、特别是经典作品的语言,是汉语文学语言的精华,至今仍富于不可替代的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它与我们当下的语言并没有隔阂。古今的融合,也许可以让我们的语言变得更加机巧,更有底蕴。
《请君出瓮》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勇强先生的一部新人文小品小说集,收录了近五十篇取材于古代典籍和文献资料的小说。书中着意化用古代小说的语言乃至诗文的佳篇警句,旧瓶装新酒,夺胎换骨,激活古代小说的艺术生命,使之与今人的观念、趣味相呼应,挖掘古代
《膏矿叙事》里的故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讲起。贺小果,邱红兵,刘青松等一系列人物生活在一座国企石膏矿区。这段时期,国企改革,打工潮兴起。而曾经独立的自洽的矿区生活也面临着种种起伏与冲突。出走与留守,爱情与欲望,信仰与金钱。每个人都经历时代的风浪呼啸。他们身上既有清晰的时代烙印,也有各自鲜明的个性色彩。虽然不同人物的性格、命运各有不同,但他们对于理想、爱情、信仰的追寻执守却是相通的。人性的幽微之光始终闪亮。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乡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命运。《膏矿叙
诗歌也有真相要讲,那就是语言的真相。诗人要挖掘语言的各种材料,各种潜质,各种可能性,
他要向读者报道语言内部的运作,语言内部的矛盾和冲突,语言内部的冒险、拯救、死里逃生的故事。
《戎夷之衣》是李静完成于2021年的话剧剧本,借《吕氏春秋》里的一个故事,叩问困境之下人性一念之间的选择:光与暗、善与恶、历史与当下、崇高与卑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