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奇是民国时期知名的鸳鸯蝴蝶派作家,其作品曾风靡一时。《暖谷生春》是“冯玉奇通俗小说”之一种,讲述了秋兰和白萍这一对好姐妹,在一次游玩中偶遇男主人公乐明,乐明是秋兰父亲的学生,他爱上了朴素的秋兰,不料白萍也爱上了乐明,几人经历种种,最终乐明和秋兰,白萍和乐明的弟弟乐天走在了一起。该作品写作风格哀婉动人,虽以爱情为主体,但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的社会背景、时代风云,并通过主人公之口呼唤青年应为国家人民做有益之事,反抗列强和军阀的欺凌,在思想上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
《千帆过尽》是一部关于鄱阳湖前世今生变迁的散文集。在古代农耕文明时代,鄱阳湖曾叫“彭蠡湖”,一度成为江西山水地理和地缘地理的代名词.在古代绘制的《帝嚳九洲图》《唐一行山河两戒图》《天象分野图》和《中国三大干图》中,“彭蠡”二字非常引人瞩目,让人不可忽视。本书从“彭蠡”这个点切入。围绕鄱阳湖的“源头”“通道”“迁徙”“渔家”“绝唱”“兵家”“鹤乡”“风情”“裂变”“汇流”娓娓道来,构成一个烟波浩淼的大湖印象。湖中走动的人和事,都与这个生命湖泊息息相关:这里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每年出湖水量
《镜中逃亡》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全书由十五个中短篇小说组成,小说题材涉及面广,看上去不值一提的平凡生活,在作家灵动多情的笔下,都成了妙趣横生的精彩故事。作家善于审视生活,从貌似平庸无奇的现实生活中截取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特定场合下的特定人生,运用多视角的叙事手法,既揭示了人性之真善美,也嘲讽了各种不良陋习。小说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语言细腻富有诗性, 既有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真实、亲切、感人,也有异性之间的互相伤害与支离破碎,在字里行间给予了小说文本的意义。
全书共六章,230千字。“找回的记忆”呈现了作者从拾柴、拾粪、打草、捡红小豆等农村琐事中捡拾到的童年记忆;“岁月随想”描述了一个农村青年从上海河、整地等劳动岁月中获得的担当与作为;“军营轶事”从一张便条、一次立功、一卡车花椒中再现了作者入川从军的青春岁月;“故里情怀”则记录了作者退役还乡、自主创业的足迹和对故乡的深沉情怀;“我的专家之路”聚焦作者勤奋向学,研读医典,最终应邀现身医学论坛并被授予省市及全国风湿病、中医药学会联盟要职的“专家之路”。
大唐是盛世,也是诗歌的巅峰。“初唐四杰”与陈子昂一扫诗坛上的柔靡之风,盛唐的李白、杜甫分别代表着唐诗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顶峰。初唐和盛唐的分水岭是什么?李白为什么那么崇拜孟浩然?林黛玉为什么把王维的诗当作最佳写作范本?如何读懂落花、秋风、飞燕、鸣蝉等古诗中的常见意象?……
宋朝经济繁栄、文化昌盛,词无疑是两宋文坛上的最强音。宋诗注重说理,成就虽比不上唐诗,却也别有一番意趣。诗和词有什么不同?苏轼和王安石之间都有哪些恩与怨?宋室南渡给词人带来哪些影响?词人写景,同样的景物能写出哪些不同的情感?……
《骄阳似我》迎来甜蜜终篇!不可错过的顾漫经典爱情小说。如果得到过炽烈坦荡如骄阳般的爱意,谁还会在意忽明忽灭的烟火。面对从来都是为你而来的林屿森,聂曦光从开始的一时冲动,逐渐确认了自己的心意,两人开始了真正的双向奔赴。这是一个温柔的过程,只要彼此信任坚定,爱情也可以只有甜蜜没有虐。而庄序的不期而至,也为曦光揭开了一些过去的情感秘密……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百多首诗歌。其中有倾听自己内心的诗歌,如《幸福的味道很好闻》;有对岁月光阴流转的记录,如《我偷了春天里的一朵小花》《最美七月是荷花》《是三月生下了春天》等;有对爱情美好的记录,如《秋天最适合想念》《思念是一场不停的雨》等等。
《贾平凹创作论》是一部探讨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及其小说创作的书稿。整部书稿共由总论和散论两部分组成,上编总论除了绪论和结语之外,主体部分则分为六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具体论述。 第一章,陕西地域文化及其作家群的创作取向。第二章,文化的跨界、交融与互映:贾平凹与商州、西安。第三章,土地、城市、根:农村变革与城乡互动中的精神、文化变异。第四章,城市/乡村、现代/传统冲突下的文化建构。集中讨论城市书写与文化认同的内在关联,第五章,“离土”与“进城”:城乡流动下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第六章,坚守中的突围
本书是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戏剧历史与现状的综合研究。书中既有对四十年来戏剧创作整体态势的扫描,也有对这一阶段戏剧理论建设及批评实践的总结;既有对现代戏曲成绩与局限的论析,也有对先锋戏剧思潮的阐释;既有对代表性戏剧家的专题研究,也有对代表性剧目的个案分析。 全书共六章。第一章“戏剧创作:现实的瓶颈与突围的空间”,直面1990年代以来戏剧创作的困顿局面,分析其文化原因,进而从人学精神和文学性的角度,呼唤戏剧的突围;第二章“理论批评:视域的偏颇与建构的可能”,反思了新时期以来规模最大的两次戏剧讨论,并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