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思政进行顶层设计,全面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试点运行良好,学校组织专家评审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凝练,形成了《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思政纲要》。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思政纲要》基于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社会工作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涵盖其所列社会工作专业所有专业主干课程及部分专业特色课程,有社会工作概论、社会调查方法、社会心理学、
本书运用实证调研与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基本状况、师德建设、党的建设、途径方法、组织领导、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论证剖析。立足高校实际,针对当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不强的现状,着重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强化党的思想引领、创新思政工作方式、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考核评价监督等有效对策。
本书以西南地区贡山等地的田野考察为起点,通过对乡村中小学在校学生及毕业生的观察与访谈了解其生存现状,探索其生存现状与文化生态的内在关联,挖掘文化生态对于乡村学生发展的规定性,定义文化生态视角下乡村学生发展的基本内涵。继而,结合田野考察与文献资料分析,建立文化生态视角下西南地区乡村学生发展的教育机理,沟通“理论可能性”与“实践可操作性”,并由此确立具体的教育策略。通过深入研究发现:西南地区乡村学生的发展需要文化生态视角的观照。国家及地方政府对乡村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企望通过教育先行实现
本书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指导,结合对日本文化特征的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剖析中日跨文化交际中摩擦的种类、成因及对策,为人际交往中的跨文化休克问题提供最优解决方案。选取人际交往中最普遍也最实用的感谢文化、道歉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选取中国人赴日留学、日本人来华留学与跨文化交际,日资企业中日员工日常交往与跨文化交际等进行对比分析。
《中医药历史与文化》是由长春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学术集刊,旨在传承中医药历史、弘扬中医药文化,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凸显中医药人文底蕴,打造进一步探源中医药历史脉络、发掘中医药文化价值、探索中医药发展规律,推动中医药人文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本刊刊发内容涵盖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与人类医药文明传承与传播、中医药历史与文化典籍研究、中医药文化与图像史、中医药考古等跨学科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的中医药人文特色。
本书梳理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创业兴起的背景及其实践发展,从学术创业的实体、基本形式和影响等方面系统总结了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学术创业模式,运用资源基础理论分析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创业的战略资源与竞争优势,运用“竞争力钻石模型”理论探讨了研究型大学与“128公路”和“硅谷”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比较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创业模式的不同点和共同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发展学术创业的几点启示。
本书主要从生命故事和心理传记学的视角对我国杰出科学家的成长过程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作者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探讨了我国院士、长江学者、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者这三类群体的成长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我国杰出科学家的生命故事与其学术成就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杰出科学创造性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提出相应建议。
本书为作者多年以来从事东北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主要学术成果合集,共收录论文16篇,分为3编。上编“古代民族与早期国家”,主要考据了孤竹、东胡、山戎等古族的族属关系与地理分布问题,并回顾和总结了学界有关早期国家起源与形成的理论,以及专门梳理了辽西地区早期国家起源研究的现状。中编“考古文化与历史遗迹”,着重以玉礼器、墓葬、城址、聚落、古塔等考古学资料为研究对象,将视野聚焦于东北地区的礼制起源、社会形态、古代建筑和人地关系等问题,并以地方历史遗迹的旅游资源评价为案例对文物的保护与开发途径予以了
本书的研究视角是产品空间理论,研究主题为现阶段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纺织产业升级问题实质上是纺织产业竞争力可持续提升问题。具体来说,本书将物理学领域的复杂网络分析法和计量经济学分析法相结合,利用中国1962—2018年98种纺织产品的面板数据进行门槛回归,试图揭示纺织产业陷入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且发展后劲乏力的形成机制,从而为实现纺织产业可持续升级及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本书的研究结论为中国纺织产业实现竞争力的可持续提升寻找全新的路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了在线知识传播的媒介化和社会化倾向;第二部分探讨了知识分享社区的知识传播模式、用户的信任度及其影响因素;第三部分分析了视频分享App的知识传播模式、用户生产内容动因、受众分享行为及影响因素;第四部分剖析了移动音频App的知识传播模式、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等。以期通过上述研究,理清互联网知识传播的规律,优化知识传播的网络空间,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