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为长篇小说,系描写1930年至1934年间中共在上海的活动,着重塑造一个资本家女儿如何从圣约翰大学学生走向革命,并为守护红色档案而舍生忘死地斗争。其中最主要的情节取之于党史:党中央转移去苏区,留下秘密文件库由地下党员守护。此书于2020年获得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文艺创作项目资助。小说主要情节是圣约翰大学学生陈慧梅因父亲陈光宗遭绑架,得到中共地下党员韩天强的帮助,积极参加五一大游行而被捕。陈光宗请律师救女儿出狱,逼她与门当户对的徐家儿子徐成生结婚。陈慧梅离家出走,与韩天强结婚,成为
本书为学术专著,系2019年重庆市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9SKGH245)成果(著作)。本书主要围绕明清小说中有关中医药文化的描写,在理清明代以前小说中的医者形象的基础上,结合明代小说中医者形象与清代小说中医者形象类型描写,揭示了医者形象的性格内涵、文化内涵、政治意义、社会根源及其文学价值。本书还研究了明清时期社会的用药心理,分析了中药描写的文学功能,对比了小说中中医方剂的描述与中国医学典籍中中医方剂的有关记载。
最新一部樊登《漫画》依托圣贤王阳明为原型 用20个有趣的漫画故事还原古圣贤的思想内涵精华。
中国的神话、传说和民俗,和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创世神话、射日神话、治水神话等,是我们的启蒙读物; 端午节的粽子龙舟、中秋节的兔子、春节时的鞭炮等,是每年必不可少的象征和仪式; 二十四节气以简驭繁,如此明晰; 西王母、昆仑山、《山海经》,为历代小说提供了原型; 隐逸更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 这些神话、传说、仪式行为如何产生? 如何体现中华民族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和塑造? 来看这本书吧,你会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
如何解读鲁迅杂文这一文章品类及历史现象,是我们走进鲁迅及20世纪中国的关节之一。鲁迅杂文既简单又繁复,内蕴多重二元悖论,成为我们无穷接近却难以进入的城堡;一代代学者的努力似乎都是在不断试错。这恰好构成了鲁迅杂文的真正魅力,它也许会带来原初意义上的理论创新的可能,带来理解20世纪中国甚至是当下中国的新的出发点。本书正是着眼于此种可能,钩稽鲁迅杂文内在的修辞逻辑、文章形式、生成语境及作家的主体位置,以鲁迅杂文中固有的“生产者”“消费者”等概念为核心,开拓研究的新视点,追求构建对鲁迅杂文的“整体性的认
本书是周勇先生的第一部散文结集, 包括江山魂魄、驽马十驾、阳光跋涉、巴渝城记、经师人师、异国友朋、亲情无限七个部分, 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创作的《江山红叶》《金佛杜鹃》《又见金佛杜鹃》《礼赞黄葛》《青龙横空出阿依》《“走”出一片新天地》《重读“风流”》等七十三篇散文。作者以丰厚的知识素养和娴熟的文字功力, 感情饱满地书写壮丽的山川镜像、广博的人文风物、人生路上所遇到的人和事, 表达了他对乡土的情思, 对自然生命的礼赞, 对亲情友情的摹写。
在《科幻创作的未来版图》一书中,主编刘洋认真分析了这几年对创作发展的研讨成果,他结合我们邀请的作家撰写的文章提出,当代世界的科幻创作存在着四个重要趋势,分别是:类型之间相互交织频繁,边界显得越来越模糊;在西方创造的科幻小说类型模式之外,各民族的本土叙事意识和能力在不断加强,科幻正在真正成为世界性的文学;科幻小说从边缘走向主流的通路已经被铺设;以及科幻正在从文学走向其他产业形式。
刘洋指出:总体来看,当代科幻创作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包括故事题材的多样化、作者群体的多样化、
这是主流媒体评论员为移动端用户精心烹制的热点新闻评论“大餐”。本书收录作品均出自《工人日报 e 网评》专栏,该专栏入选“2020年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该专栏贴近新闻现场、舆论现场,把握事实真相,凝聚理性声音,引导舆论热点,传递积极能量。
作为著名散文家和学者,梁衡先生曾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有低谷、叹息、哭泣与遗憾,但这就是人生,是值得记录的人生。 《人生谁能无补丁》是梁衡先生将半个世纪以来亲历的故事与随想凝集成的纪实性、思考性散文集。补丁是社会的伤口,是人生的遗憾,但补丁也让人更感念一件衣服的完整,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作者以平实的文风,将自己这一生经历的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将“小我”与“大我”结合起来,体现了个人际遇与时代潮流的种种碰撞、融合,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