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和太阳对视、独饮者、人间消隐几部分,内容包括:和寂寞的词语对视;和某一颗星星对视;和某一盏路灯对视;和太阳对视(九章);和一支笔对视(组诗);和一把菜刀对视(组诗);和一把口琴对视等。
柳宗宣的一部散文集, 精选了作者十余年间创作的十几篇散文。本书的内容, 主要是作者对人生的回望: 他年轻时在江汉平原任教; 后来只身北上, 在北京做编辑; 人到中年, 落叶归根, 又回到了武汉, 任职于一所大学; 退休之后, 则隐居于武汉周边的山林。对人生经历的叙述中, 可见作者对文字的珍视、文学理想的矢志不渝, 以及一直以来的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作者在行走之中, 不断与人和事建立联系, 产生感情, 每至一处, 都以饱满的热情, 积极生活, 投注自己的喜怒哀乐, 这让这些文章体现了一种真
本书收录诗人梁彬近些年来创作的诗歌近100首,采用现代诗的创作方式,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梁彬开始现代诗歌创作仅有四五年,在此之前其一直进行着古体诗词创作。诗人似乎可以在两者之间来去自如,足见他有着深厚的传统诗词底蕴和进入现代汉诗的灵气和悟性。梁彬的本职工作是校长,他的理性、纯粹、正统的审美情趣,使得他的诗歌语言干净、节制,富有哲理性,兼具画面感。诗人长于将诗性的语言置放于情感的冷峻、悲伤之上,他的诗释放出征服的勇气和人性的悲悯。本书所选诗歌融抒情、叙事、哲思于一体,将现实生活注入日常
本书是由三十余篇各自独立成篇的报告文学作品组成,主要内容是记录阿坝州十三个县最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的非遗传承人,如,书里呈现了刺绣传承人班润美的故事,讲述了她对刺绣的热爱和为之付出的努力,并最终成为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剪纸传承者韩龙康与侯崇贵,从对剪纸的喜欢到希望把这项艺术传承下去并为之奋斗的故事;还有非遗项目南坪曲子代表性传承人黄德成对曲子的钟爱等。
本书集结了作者高长安近年来在媒体刊发的130余篇新闻作品。全书分为人物篇、观点篇讯、专访等形式,以小故事反映大变化、小视角折射大时代,点滴记录河北省乃至全国的专家观点声音、社会人文进步等,同时也体现了一名媒体记者的观察和思考,洋溢着一位为广大读者普及科学知识、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
作家、批评家的公共言说总能在不同层面上传播文学,潜在影响社会。本书会集韩东、徐则臣、王祥夫、李浩、弋舟、王春林、何平等十多位作家、批评家相关访谈十六篇,力图还原他们在不同场合的对话交锋。如韩东对乡土小说与前辈作家的阐释;徐则臣幽微而又深刻地绘制自我文学地图的雄心;王祥夫、李浩、弋舟对书画艺术或诸多现实的不同表意;王春林、何平对技术时代或城乡变革的坦诚言说;等等。这些现场感十足的灵动对话在不同意义上呼应文学研究、多主体的口语表达与对话交锋的生机,或能为板结的文学研究、沉寂的理论思维带来蓬
中国诗歌叙事传统首倡者董乃斌先生的精心之作,致力于发掘被抒情传统遮蔽的叙事传统,构建文学史抒叙双线并贯的范式。作为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研究丛书的首卷,开宗明义,缕叙中国诗歌传统研究现状,直指中国诗歌抒情传统唯一独尊说的偏谬之处。并以此为基石,以大量中国古典诗歌(如《诗经》、李杜诗)为实例,结合历代文论诗评,解析诗中蕴含的叙事成分及价值。以15个关键词,陈说从叙事角度研究中国诗歌的必要性和意义;融贯文献与中西理论,有力反拨抒情传统唯一独尊说,将长期被忽视的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从幕后推至台前,建构中国
在芬兰,萨米人与冻原上的驯鹿为伴,传统吟唱世代口口相传,源自内心的古老旋律连接起自然万物;在澳大利亚,每寸土地都曾被原住民的祖先在大梦时代用点和线记录,并在流传下来的歌之路中、在现代人无法进入的时空中被反复吟唱;在冰岛,大部分人仍相信精灵的存在,说起精灵就像谈论自己的老朋友一样,他们是小淘气、童年的玩伴、乐于助人的邻居…… 现代社会以外的世界,超乎想象。
本书按诗文作品题材分为上编、下编以及附录三个部分。上编主要从盐城出版的革命报刊中选编97位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古体诗、新诗、歌谣、墙头诗等123篇;下编主要从盐城出版的革命报刊中选编61位革命文艺工作者所写的散文特写、通讯报道74篇;附录主要择取几篇对开展盐城革命文化有指导作用的代表性文论进行简介。
《此岸的辨识》是作者两年内为《人民政协报》陆续写下的百字短文,有叙事,有论理,有抒情,短则二三百字,长不过四五百言,共约六十篇文章。分为三辑:第一辑升值与升职;第二辑动之以新成;第三辑再创与再造。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评价该书稿:微言寥寥,却显大义;小波徐徐,汇聚成海。短文以专注、精炼等特色正在赢得时代的青睐,结集《此岸的辨识》积跬步以至千里,以短文日积月累、聚沙成塔。我想,文如其人,这应该也是小波先生作文、做事、为人的秘诀。
中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