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神话、传说和民俗,和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创世神话、射日神话、治水神话等,是我们的启蒙读物; 端午节的粽子龙舟、中秋节的兔子、春节时的鞭炮等,是每年必不可少的象征和仪式; 二十四节气以简驭繁,如此明晰; 西王母、昆仑山、《山海经》,为历代小说提供了原型; 隐逸更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 这些神话、传说、仪式行为如何产生? 如何体现中华民族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和塑造? 来看这本书吧,你会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
如何解读鲁迅杂文这一文章品类及历史现象,是我们走进鲁迅及20世纪中国的关节之一。鲁迅杂文既简单又繁复,内蕴多重二元悖论,成为我们无穷接近却难以进入的城堡;一代代学者的努力似乎都是在不断试错。这恰好构成了鲁迅杂文的真正魅力,它也许会带来原初意义上的理论创新的可能,带来理解20世纪中国甚至是当下中国的新的出发点。本书正是着眼于此种可能,钩稽鲁迅杂文内在的修辞逻辑、文章形式、生成语境及作家的主体位置,以鲁迅杂文中固有的“生产者”“消费者”等概念为核心,开拓研究的新视点,追求构建对鲁迅杂文的“整体性的认
本书是周勇先生的第一部散文结集, 包括江山魂魄、驽马十驾、阳光跋涉、巴渝城记、经师人师、异国友朋、亲情无限七个部分, 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创作的《江山红叶》《金佛杜鹃》《又见金佛杜鹃》《礼赞黄葛》《青龙横空出阿依》《“走”出一片新天地》《重读“风流”》等七十三篇散文。作者以丰厚的知识素养和娴熟的文字功力, 感情饱满地书写壮丽的山川镜像、广博的人文风物、人生路上所遇到的人和事, 表达了他对乡土的情思, 对自然生命的礼赞, 对亲情友情的摹写。
在《科幻创作的未来版图》一书中,主编刘洋认真分析了这几年对创作发展的研讨成果,他结合我们邀请的作家撰写的文章提出,当代世界的科幻创作存在着四个重要趋势,分别是:类型之间相互交织频繁,边界显得越来越模糊;在西方创造的科幻小说类型模式之外,各民族的本土叙事意识和能力在不断加强,科幻正在真正成为世界性的文学;科幻小说从边缘走向主流的通路已经被铺设;以及科幻正在从文学走向其他产业形式。
刘洋指出:总体来看,当代科幻创作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包括故事题材的多样化、作者群体的多样化、
本书是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撰写的一部散文集,借追怀往事如烟,鉴赏师友风流,勾勒另类系史,以体现自家的中文情怀。文中所追忆与描述的,多是作者直接接触过的师长,以北京大学中文系为主,扩展到整个中外学界。本书不仅限于怀旧,还蕴涵着对中文人的性格、才情与命运的揭示,以及对当下中国大学的思考。
浩瀚的江水缓缓地向东流淌。江东城沿江蜿蜒密集的街道,像一束飘落在大江南岸的丝带。城东新区滨江路上,有一幢叫“德茂公寓”的大楼,风格和气势格外引人注目。德茂公寓往东几百米就是海关大厦,哥特式塔楼上的报时钟,隔一阵就当当当地响几下,沉闷的钟声传遍江东的大街小巷。那夜半钟声,越发显得空寂辽远。还有难以分辨的火车汽笛和轮船汽笛,混杂在一起,日夜嘶鸣,传播着归来或离别的消息……
《冥合天人》是新时期不怕鬼的故事。小说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巧妙讲述鬼故事等各色迷信的历史因缘及其如何经由集体无意识与别有用心者幽幽地产生影响、毒害人心。小说主人公出于家庭遭际和家国情怀,矢志不渝地追踪一个装神弄鬼、蛊惑人心、无恶不作的大师,直至策反其亲信,并最终在政府的支持下捣毁她处心积虑营造的“世外桃源”和邪恶帝国,将其绳之以法、连根拔起。
某日午睡,突然做起梦来。梦中有一个人死了。我断定我不认识这个人,然其面貌却又似曾相识。这是一个男人,年龄在50岁至60岁之间,身材中等略高,稍胖。胖主要体现在脸上。下巴,两腮,都显得比较厚实,掩盖了原来的棱角。他穿戴整齐,一身深蓝色正装(颈上还打了一条藏蓝色带白斜纹的领带),足着黑皮鞋、白袜子,仰面躺在一张大床上,脸色暗黄,泛着幽光,双眼微闭,似在睡觉。接着便见床头柜上有一个塑料药瓶,瓶口开着,瓶盖放于一边……
把母亲的灵牌送回贵州老家,全村全镇全县只有他们家这么做。从小接受这种做法的人才觉得有必要。从河北曲阳县北台乡到贵州龙泉县楚米镇两千来公里,即使长上翅膀没有十天半月也飞不到。不过他们没视为畏途,反而有种出门旅行的跃跃欲试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