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南非为例,向读者讲述了黑人学者、尤其是黑人女性学者在学术道路上所经历的挫折、歧视与不公。那些在学术界被轻描淡写的歧视行为,常常根植于机构的力量,唯有通过改进和重构大学的身份和功能才能予以矫正。
教育对社会平等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人们在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着更高层次的公平。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并展开的,过程属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因此,对于教育公平的理解也应建立在“过程”的基础之上。基于对国内外相关教育公平理论的梳理,本书从公平的“维度-程度”视角来分析普通高中学校的教育资源分配过程、教育程序执行过程和人际互动过程,以平等对待、弱势补偿和差异引领三种层层递进的公平“尺度”来考量不同教育过程场域中公平的实现程度、困境表现及成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信息革命对人的认识活动造成了深刻而全面的影响,也正在为认识论研究开辟新走向、带入新范式、提供新动力。本书就信息革命对认识论的新挑战和提出的新问题加以了多维梳理和回应,从认识论的经典视野和知识论的主要论域探析当代认识活动的若干新特征,包括认识对象的技术显现、认识来源的网络获取和认识过程的人机分工、认识方式的算法分型等十个方面,并深入分析由此带来的技术显现的实在性、经验的技术性生成和基于脑机接口的知行合一等认识论研究新拓展,从而借助信息革命的强大驱动,基于人工智能
目录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优良治学传统。古代士人、藏书家往往将所藏所购所阅之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部次成编,并于每书下略置提要,述本书之要旨。然而,传统目录学发展至清中叶,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尤其是19世纪后期西方图书馆模式的传入,开始发生流变。在著录分类、编纂体例以及学术功用等方面,晚清目录学都突破了古典目录学的范式,衍生出了诸多新的目录学理论与方法。本书在总结晚清目录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以晚清时期新、旧文化的互相碰撞、互相渗透为研究视角,系统考察晚清目录学的流变及其所具有的文
方志馆是收藏研究、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宣传展示国情、地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具有收藏保护、展览展示、宣传教育、编纂研究、信息化建设、对外交流、人才培养等诸多功能。本书系统介绍了方志馆建设从立项到管理的方方面面,总结梳理了我国方志馆建设的成果与经验。全书共分11章,分别从方志馆的定位与功能、立项、藏品征集、藏品保护、陈列展览、宣教、数字方志馆、信息化建设、科研与管理、安全工作、行政后勤管理等方面入手,为方志馆研究提供殷鉴。
《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报刊研究》在大量缩微胶片和相关史料基础上,对民国时期内蒙古报刊历史进行全面梳理,对主要报刊进行详细分析,对报刊与当时社会互动关系进行深入探讨。该书以《绥远民国日报》《绥远日报》《包头日报》《内蒙自治报》《内蒙古日报》等报刊为重点,从稿件内容、版面安排、广告发行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探索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新闻业的发展脉络;同时,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维度研究报刊的办报(刊)宗旨、创办主体、传播内容、经费来源、发行渠道和传播效果,将报刊嵌入到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
吴新慧,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关注流动人口子女问题。先后在《青年研究》、《学习与实践》等杂志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青年基金项目2项,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重点项目、省浙江省十三五教改项目等重要课题多项。
本书共七章,内容包括:概述、现代思政教育现状分析、思政理论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现代思政教育的时代性课题、现代思政教育实践路径新发展、现代思政理论教师的教育素养、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径创新。
本书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介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内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以及发展趋势。从理论基础出发,结合当前时代发展背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体方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等内容。
本书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来阐述了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发展。首先讲述了新时代下思政教育的科学内涵以及价值目标是否有创新,其次以创新为切点来讲述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创新思路,然后以互联网为基础讲述了思政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下的现状以及有什么问题又该如何解决,最后从教师以及学生两个角度出发讲述了该如何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来培养人才以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