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基于自身十分丰富的对于古典文学艺术的审美鉴赏经验,将心理学的“科学性”研究引入美学理论阐述和拓展,探讨对艺术形式的感知与人的生理、心理、情感反应之间的关联性。该书的副标题明确点出“心理美学导论”,可视为欧洲美学“新科学”趋向进入英国美学传统的一个显著标志。 “心理美学”作为跨学科性质鲜明的理论研究,在现代美学史发展历程中具有颇为重要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尝试打通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领域之间的通道,以崭新的视角来展开研究,也为其后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本书作为一部导论,将较新颖的理论思路
《信息设计与品牌塑造》精选数十项编者参与、指导的信息可视化的设计案例,收录学科前沿的理论著述三篇,创新设计师访谈四则,系统向读者介绍了“信息设计与品牌塑造”这一多媒体时代的新兴学科的发展前景与重要性。
本书简要介绍了宋徽宗的身世,以及北宋的历史传承、时代背景与审美发展,结合当时的背景,重点分析了宋徽宗在琴、书、画、艺术人才培养、园林建筑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宋徽宗不是成功的古代帝王,但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泽及后人,宋代审美更是成为中国古代审美的典范。作者从几个著名的绘画作品与个案入手,结合宋徽宗的成长经历和人生经历,赏析和解析其代表性艺术成就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提供一种走进宋人生活与宋代艺术的新视角。
本书为中国传统绘画与建筑设计知识的科普图书。本书开篇,郭熙提出的中国画之“可游”和“可居”画论,分别对应着书中的“游”与“居”两大部分展开。第二、三章从宏观的视角审视中国画,主要通过分析长卷这种绘画媒材,探讨中国画“游”中的时间意识。第四章“山水屋宇:栖居自然的文人理想”与第五章“城市建筑:内外之间的空间中介”是对第二、三章出现过的画作的进一步分析,将视角从宏观放大至微观,聚焦画中的人居场所,探讨中国画“居”的空间意识。
传说海中有三仙山,蓬莱、方丈、瀛洲。李贺作《天上谣》:“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那仙神究竟居于何处,又在何方?以此为灵感,《千年绮梦——仙神传说角色绘画技法与设定》以仙神等角色所在之处为专题,共有五部分内容,分为九天云迹、仙山藏踪、四海横游、幽冥诡界、敦煌秘境,绘制相关仙神等。仙境一直是古往今来人们向往的美好世界,但努力的追寻往往只是一场千年绮梦,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画笔,创作心中的仙神,并
山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植根极深、范围极广、极具特色的范畴,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地理、建筑等多个领域都处于相当核心的位置。尤其宋元以来的山水画,被公认为真正的艺术典范,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与表达。但是,随着考古工作在中国的长足发展,更多有关早期山水艺术的实例呈现在人们面前,器物纹饰、石刻壁画图像等等,都被纳入学者的研究视野。
巫鸿教授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新书《天人之际:考古美术视野中的山水》,聚焦以视觉形式表现的山水,以年代为序,藉由考古新发现,重新思索中
《班门·街道》是《班门》mook第四辑第四种。在本书中,来自建筑、历史、摄影、文旅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对街道和与街道相关的一切做出各自的解读。 《班门·街道》以“门”为界,门介绍建筑大师的手艺与作品,传承其思想,传递其情怀:我们将从街道核心体系出发,阐述街道发展脉络,分析城市道路规划现状,展望未来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跟随街道漫游者阿兰·B. 雅各布斯走上街头,了解伟大街道的营造规则,探索街道何以伟大;讨论街道边界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以及人文特色。 “门内”发掘兼具设计思考
本案例集以“全国高等美术教育‘优秀示范课’邀请展”入选课程为案例收集对象,囊括了包括八大美院在内的十几所国内高等美术教育优秀课程案例,每个案例由课程负责人梳理课程详细介绍(包括课程概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创新特色、教学评价与效果、教学反思等内容)和课程相关信息(包括课程负责人介绍、课程组教师分工及简介、优秀教学成果展示图片、教学过程图片等)。全国第一本高校美术教育优秀示范课程案例集;所有入选案例均为全国美术教育委员会专家推荐课程;附课程展展板材料(图示化信息);附每个课程的
这是一本符合大众配色需求的全能配色宝典,配色内容涉及平面设计、文创、插画、家居装饰、时尚穿搭等多个领域。本书将为读者打开五彩斑斓的色彩世界,引导读者从不同的配色主题发散思维,将配色方案进行实际运用,提高自身的审美。全书从简单易懂的配色思路引入,分为3个部分进行讲解。第一部分从常用的单一色彩入手,展现同色系的配色效果,并配以丰富精美的摄影图片和详细的配色方案。第二部分以配色表现的意象为核心,通过意象关键词划分出打动人心的色彩风格,并从平面设计、文创、插画、家居装饰、时尚穿搭等角度展示色彩的应用,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