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融合小说与戏剧元素的独特作品。作者丁松以其独到的文学眼光,将多个故事线索巧妙编织,营造出一个令人陶醉的文学戏剧世界。书中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跨足不同的背景和时空。《桃花满天红》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获2005-2006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
作者以其独特的叙述风格和生动的人物塑造,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深刻的文学画卷。无论是古老传说中的英雄,还是现代都市中的普通人,每个角色都被赋予了生命力,让人在阅读中仿佛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作者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使得戏剧中的
这是一本推理长篇小说,是一个心怀悲悯的女律师的成长的故事,也是一群律师的战斗故事,更是一个人的救赎故事。通过刘长生故意伤害案、刘妄故意杀人案、邱宝珠团伙诈骗案、赵实危险驾驶案……每一个律师潘婷代理的案件,最终汇聚成她的人生坐标、她的风浪:帮助弱者,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存在;而每一个案子存在的隐秘角落,都演化成了季踊设计的最终谜题的前序。在最后一场法庭交战中,她在毁灭前程和修正错误之间做出了选择;也在爱情与告别中做出了选择;在相信和背叛之间做出了选择。面对注定的平凡与普通,这些人都在无知无畏
《山海经》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星象、动物、植物、医学以及人类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本书考订《山海经》星象,共十八章,认为《山海经》古图所载“奇禽怪兽”“神灵物怪”等非描摹现实中的物怪,而是用以作为天上星辰的象征;《山海经》古图当是星象图,《山海经》中陈述的大量的山、水、国则是天上星象在地上的分野,《山海经》地理乃是分野地理,古星家认为地上山川为天上星河之精。此外,作者对《山海经》古图作者做了较为详细的考证,认为他很有可能是巫咸。本书从上古天象学的角度对《山海经
本书以中国文学思想史学科的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为基础,钩沉元延祐至明永乐百余年间江右诗学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与元明台阁文学之关系。过程性与关联性是撰述本书的重要原则。所谓过程性,是指探寻江右诗学思想的形成、分化与转型的历史过程。所谓关联性,是指既要考察政治制度、文人心态、朝代更迭等历史因素对江右诗学的影响,又要辨析诗学思想内部不同话题、不同层次与不同面相之间的复杂关系。本书的基本观点是:江右雅正诗学观是一种正统化与政治化的地域诗学观念,形成于延祐复科后,侧重诗文的典雅平和与有补于世,后经元末的承续、
中国现当代散文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许多核心的美学范畴,这些范畴是现当代散文区隔于中国古典散文的核心特征,也是其现代性的主要体现。本书中的美学范畴是指中国现当代散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带有本质性、具有核心地位的基本理论概念,贯穿在现当代散文创作史、理论史、批评史、学科史等各个层面,是现当代散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与重要内容,是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书以中国现当代散文美学范畴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本真”“言志”“载道”“情趣”“闲适”“诗性”等美学范畴的发生机制及其历史流变,探讨它们在现当
本书为围绕律师展开的长篇小说,李不言和江山从司法学校毕业一起回到家乡小城,两人都想做法官,结果江山去了法院,李不言成为了律师……小说以写实主义手法,讲述小城律师李不言二十年律师执业历程和情感经历,以简洁明快轻松有趣的笔调,展示形形色色不同性质的案件和与案件关联的不同阶层的人,通过李不言的成长和对律师职业的思考,从一个切面折射出中国当代律师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小说对小城律师的生活近乎原生态的刻画,使作品具有真实的力量,塑造出李不言这一可信的律师形象。
《岛屿的肖像》一书为我社“新坐标书系”之林森卷,收入了海南作家林森创作的小说5篇、随笔2篇,评论文章7篇,创作谈4篇,访谈与作品年表各1篇,以期从写作者、文学评论和访谈等角度展示林森的岛屿文学世界及写作理念。林森生于海南,长于海南,自创作伊始,作品便就有着不同于内陆作家的文化内核,其对海南渔村生活的书写让他成为国内极有辨识度的作家。林森的创作极富生活烟火气,可读性强,能给当代读者带来海洋的湿润与气息。
本书是民国才女、已故著名诗词学家盛静霞先生的辑校、注释本。全书收录了李清照词现存全部作品,书末附有盛静霞诗词论文及李清照年表、交游图等。具体内容包括:点绛唇(寂寬深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
本书讲述了淮河岸边普通人家三代生活的轨迹传奇。 奶奶在那个认定女人只能为丈夫孩子活,否则就天理难容的年代里,一辈子受宠,领时代之先,追求做自己。 姥姥五十年代离了婚,她像王宝钏一样苦熬着,拒绝温柔,施恩无数,也与人结怨翻脸无数。 母亲是进城女工,文化有限,但她爱学习,即使周围兵荒马乱,依然能够自洽。 父亲是小镇有志青年,出身底层,信仰奋斗,要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大、小舅姥爷仿佛熊大和熊二,老兄弟俩搭伙过日子,一个一生要强,一个笨拙善良。 闫红深情回望自己的家人,目光冷峻里带
通”本义表示到达,与“穷”、“塞”相对,表示流通、通正的状态。本文借助“通”这一关键词作为切入点,串联起《文心雕龙》问题意识与批评方法,更能借以揭示《文心》批评方法的民族特色。本文分为以下四章:第一章以“通其不通”为标题,探讨《文心》批评方法的问题意识。《文心》是一部救弊之作,刘勰不仅看到时代中文学理论批评的三大困境,更认识到由此酿成的三种弊端:一是“未能寻根”,二是“各照隅隙”,三是“莫肯研术”,并提出并践行文学理论批评三大方法:溯源法、博观法和折衷法。第二章以“古今贯通”作为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