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9世纪的生物进化学说所奠定的新的宇宙与人的观念,构成了今天对宇宙与人的认知基础。而宇宙与人观念的新旧变迁又引动了包括宗教、伦理、美学、社会政治学说等诸领域的思想震荡、观念协商或革命。本书以近代中国的大思想家、国学大师章太炎之思想经历为轴心,来辐射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跨越大西洋、太平洋的英语、日语、中文三个文化圈,涉及英、美、日、中四国,围绕革新中的宇宙与人的观念所牵动的宗教、伦理、社会政治学说、美学诸领域之思潮跌宕和交互影响。这是一部流动的人类精神的史
本书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戴震等人的原创哲学为研究对象,理清了宋明理学代表人物观念之间的逻辑演化及对现实生活的哲学回应,展现了一幅哲思画卷。
本书2008年在我社初版,印数4000册,豆瓣评分8.7,近几年不断有读者问起,旧书在孔网被炒至二三百元一本。现纳入作者的作品集精装再版,作者进行了适当的增删,重写了一篇较长的后记。 在宋明理学的展开过程中,张载哲学所发挥的枢纽性作用,早已成为学术界的一般常识。长期以来,关于张载的研究和讨论一直是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气本与神化》以相关基本文献的细读和精准的概念分析为基础,通过彰显文本自身的肌理,来重构张载哲学的固有脉络。在试图将张载哲学回置入历史的精神语境的过程当中,“述”的解释学态度重
南宋淳熙年间,国势颓唐,中兴无望,满朝文武贪图安乐。朱熹等儒人屡献良策,不被采纳。恰遇连年大旱,孝宗皇帝任命朱熹为南康知军。朱熹在信州道上巧遇武帅辛弃疾,二人一见如故,引为知己。辛弃疾以一方端砚相赠。朱熹见砚上刻着“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字,心下十分喜欢,视为珍宝。朱熹与辛弃疾、陈亮、赵汝愚等交厚,常泛舟九曲,诗酒相酬,图谋复兴。然权奸当道,时势扑朔迷离……
本书从从审美本体、审美主体、审美发生、审美境界等方面对二程理学中的美学思想进行阐释,这对于梳理、探讨和分析理学美学的源流,丰富中国美学史的线索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其中对二程“圣贤气象”境界的分析,对现今个体精神境界的塑造和和谐社会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四条阐释路径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最具学术原创性、思想深刻性、现实前瞻性的阐释路径。“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在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和分支;它们从不同视角对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进行的不同阐释,对于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它们对工业文明与现代社会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对于我们把握文明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本书围绕着“重新理解马克思”这个主题,着重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也透视了西方马克思主义
本书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马丁·杰伊撰写的一本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史专著,是迄今有关法兰克福学派最重要、最优秀的导论与史学研究著作之一。作者从192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早期的机构——社会研究所在法兰克福的成立讲起,一直叙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亡美国的学派成员重新回到德国为止的这段历程。作者一方面梳理了作为一个集体、以社会研究所为具体主体的法兰克福学派在这数十年期间的研究与思想经历,介绍了与学派早期有关的包括《格林贝格文库》、权威与家庭研究、偏见研究在内的数项重大研究经历。同时,作者着重介绍和阐
我们会时常困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生活中的不同侧面,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自我?我到底有没有行动的自由?对于这些问题,发生于19世纪中叶直至20世纪80年代结束的存在主义哲学运动,给出了许多精彩的答案。 本书选取了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胡塞尔、尼采、萨特、加缪、波伏瓦、雅斯贝尔斯、伽达默尔、阿伦特、陀思妥耶夫斯基、梅洛-庞蒂这12位最有代表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总结了他们最深刻、最有温度,也最值得玩味的哲学洞见,并试图通过他们的思考来帮助读者更好地思考自身的人生境遇和人生选择。 在“加餐”部分
从生死学的视角来看,临界死亡的经历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认知水平、信仰体系、价值观念。在这种改变中,伦理学上称为善的东西常常露出其动人的身影,如果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向死而善”,那么,这种现象非常值得在伦理学上进行深入考察。 本书从死亡之思的缘起、死亡之思的表达、死亡镜像与生命之美、死亡真相与理性认识、死亡信仰与终极祈愿、向死而善的逻辑、向死而善的理念及启示等方面,由浅入深地探讨了“向死而善”在“死亡之思”中的伦理学意义及其在生死教育中的实践价值,有助于人类在精神层面更从容地认识死亡、应对死亡。
本书以人类增强的内涵为切入点,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探讨人类增强的历史形态和内在意蕴。全书共九章,采取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结构方式进行研究,分为三大部分。第一、二章为第一部分,建立概念理论与实证调研双重基础;第三、四、五、六章为第二部分,是有代表性的案例研究;第七、八、九章为第三部分,是从人类整体的高度对人类增强何以可能促进人类成为更好的人类的哲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