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为读者提供7个关键性思维流程工具,帮助读者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中,快速理清思路,掌握问题关键,带领团队突破重围。本书涉及的工具方法源自作者20多年来为超过百家企业提供培训咨询服务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极具指导价值。
认知现象学以认知经验为研究对象,是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热点问题。本书为认知哲学文库丛书中的一本,围绕着认知现象学的背景、内涵、核心问题、不可还原论证、可能路径,以及认知现象学带来的启示及其拓展等论题展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追溯了认知现象学的生成脉络,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对认知现象学的基本内涵和核心问题进行阐释和分析,强调了其对于扩展现象意识研究边界的重要性。同时批判地分析了认知现象学的不可还原论证,并试图从三个层面来尝试建构不可还原论的认知现象学的可能路径;对认知现象学展开了延展性探索,
本书稿系一部纯理论学术专著。以胡塞尔现象学为基本研究视域,以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主体间性问题理论、社会文化理论为主要线索,以具体代表人物胡塞尔、许茨、萨特、梅洛-庞蒂、古尔维奇等的相关思想为例,系统梳理了现象学自产生以来的演变和发展轨迹,并重点探讨了法国现象学对生活世界与文化领域的开拓和生活世界现象学的最近发展。总体上看,内容丰富、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引证规范,对于相关专业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海德格尔的“是论”为核心,对其思想加以重构。作者认为,直到海德格尔,才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对什么是物之“所是”、物何以能“是”,以及如何“是”其“所是”(即本质之真与真之本质)等提出质问。海德格尔的这些质问使其对“是”的研究指向“是”的条件性、具体性、可变性和可能性,从而在根基上挑战了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不仅为克服当代西方的思想危机指出了某种出路,而且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思想的基本方向。
自律观念(autonomy)是康德实践哲学乃至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石,基于此观念确立普遍性的道德法则,进而保证每个人的尊严与平等自由,是康德终其一生的价值理想与追求。通过它,康德亦开辟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德规范性证成路径。这条路径也成为现当代学者探究道德—政治哲学问题不可绕过的一座“高山”。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回过头去,深入探索这位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的自律观念,以及它所带给我们当今社会的伦理观念和价值的变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书稿通过解读康德实践哲学文本,基于规范性视角对自律观念的思想主
别尔嘉耶夫是20世纪俄罗斯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以理论体系庞杂、思想精深宏富享誉西方世界。《俄罗斯理念》一书是别尔嘉耶夫晚年的重要著作,1946年于法国出版,1990年首次在俄罗斯出版,此后多次再版。该著是一部寓论于史的著作。全书围绕俄罗斯不同时期民族观念发展的历史展开,核心是俄罗斯不同领域著名人物的哲学思想评述,也被认为是一部“俄罗斯哲学思想史”。作者将19-20世纪初俄国思想界探索的问题加以归纳,提出俄罗斯的历史命运和特殊道路问题、个人与世界和谐的冲突问题、俄罗斯的人道主义问题、俄罗斯的宗教哲学
本书以传主生前与友人的通信和同时代人的回忆文本为依据,写成的一部详实可靠的研究评传,对于研究舍斯托夫和整个20世纪俄国侨民学术界的历史状况、时代背景,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实践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创作的哲学著作,该书首次出版于1788年,是康德的哲学巨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第一部是1781年出版的《纯粹理性批判》,第三部是1790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本书是是康德道德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书中从自由意志开始,讨论了至善的问题,并给出了道德律令的形式和普遍化标准。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突出了人的实践理性的优先性和道德自由的现实性,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康德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本书内容丰富,对互联网产品用户体验设计与UI交互设计的全流程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讲解,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融合。本书共9章,内容包括互联网产品思维、用户研究、需求解读、用户体验设计、电子原型草图设计、Axure RP 9.0应用基础、产品视觉表现、互联网产品设计案例和互联网产品设计行业的发展与未来。 本书适合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各类互联网产品设计相关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是日本当代思想家鹤见俊辅为日本思想家、文学研究者竹内好所撰写的传记。全书共分为十七个章节,其内容并没有像通行的传记作品那样,事无巨细地来考察竹内好的生平事件,考察他从事的中国文学研究,现代思想研究等,而是更多讨论了竹内好从地方城镇到东京求学、做研究等的成长过程与日本现代思想史之间的互动,以及在这种关系中呈现出来的思想史轨迹与时代知识氛围。书后附有竹内好简略年谱及作者关于竹内好的相关的纪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