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你就是你的记忆、记忆的图景、出其不意,使出绝招、记忆的偏差、记忆障碍、七幕人生、增强记忆力。
恩斯特·马赫(ErnstMach,1838年-191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心理学家。本书为马赫主义哲学的代表作之一。在本书中,恩斯特·马赫详细阐述了他的实证主义“反形而上学”立场,以及在心物关系问题上的现象主义观点,其观点与维也纳学派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恩斯特·马赫深信,整个科学的基础,尤其是物理学的基础,都有待生物学,特别是感觉分析的进一步阐释。他的这一观点影响了当时的物理学研究,被认为启发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学说。
意识是什么?它如何产生,又为何而存在? 我们对自己身处世界的体验已经习以为常,但意识的存在本身其实提出了深刻的问题:为什么宇宙中的某一团物质会拥有意识?我们要怎么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思考这个问题? 在这本通俗易懂的书中,安娜卡·哈里斯带领我们了解意识不断发展的定义、对它的哲学讨论和相关的科学发现,探讨我们对意识的有限理解。我们要想理解意识,就必须知道如何去定义它,以及在当前的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谁或者什么能够拥有它。
我们都羡慕这个世界上天生的思考者。他们有极好的想法,可以做出很明智的决定;他们思想开放,从不优柔寡断。有什么是他们知道而我们不知道的吗?那是我们都能学到的东西吗?本书就是关于这些问题的系统解答。书中所论述的思考法则是你生活中的指导原则,告诉你如何做出更明智的决定,停止拖延,知道何时妥协,避免错误,找到其他选择,与他人一起好好思考,停止沉迷于某些事情,保持大脑活跃,变得更有创造力,拥有快乐而健康的想法。
本书结合了作者30年的治疗师实践经验和丰富的心理学、脑科学研究成果,概述了焦虑的七大负面思维模式,包括重复性消极思维、灾难化思维、绝对化思维、孤立与割裂、混乱和忙碌、易怒及责备等。本书将重新训练你的思考和反应方式,帮助你认识到这些焦虑模式和焦虑循环是如何潜伏在你的生活之中的。围绕着“简单化”“去神秘化”“连接”的三大核心原则,你可以从微小的调整入手,消除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焦虑烦恼,恢复情绪健康,重获信心和活力。
本书作者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王垒,基于自己多年的心理学研究与积淀,并结合当下中国人存在的生活现象来解读心理学重要知识,将抽象枯燥的认知心理学鲜活化、生活化、通俗化。更重要的是,作者赋予了认知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场景,能够让读者在提升心智的同时学以致用。 《生活中的心理学2:情绪与情感》告诉我们如何体验世界回应生活,用科学的策略驾驭自己的情绪。读这本书你将了解人类共有的7大情绪,获得应对痛苦的内在力量、绵延不绝的幸福感、驱赶焦虑和抑郁的方法,掌控自身情绪,从容应对周遭的一切。
在本书中,本书作者表明了与道德说教者对立的一面。他认为,通常情况下,你赚的钱越多,为别人做出的就越多。即便是一个普通工薪阶层的人,只要忠于职守就能“回馈”社会很多。另外,财富能解放我们,让我们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作者还展示了金钱社会如何塑造了更友好、更值得信赖和更有合作精神的公民。
大学校园里的辩论、社交媒体的长篇报道似乎表明当今人人都在表达自己的看法。然而,研究却表明,很多人在公开交流时越来越感到如履薄冰。表达自己的想法会给人或团体之间的关系、职业发展机会带来风险。这样做会导致朋友的疏远,激起同事的愤怒。难道低下头来、面对有争议的话题一言不发不是更聪明吗?在本书中,作者为“直抒己见”进行了新奇的辩护。他解释到,因为我们都是社会生物,我们永远都无法真正做到自己一个人思考。我们依赖于社群获得我们的所知。通过把自身独特的想法施加到公众话语上,我们的集体能力得以提升,能
基于超高的生产力文化,本书作者以批判性的眼光质疑我们对闲散者的不满,也就是那些得过且过、苟且偷安的人。她在本书中对闲散者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对闲散者的常见批评,并认为这些批评要么无效,要么其前提就有问题。当然,尽管这本书为闲散辩护,却并没有像一些崇尚休闲的学者所主张的那样,宣扬闲散者的生活方式是通向更美好的未来(比如文化进步和自我实现)的正道。事实上,孙认为,闲散之所以独一无二,正是因为它与崇高事业毫无关系。闲散既不是对社会弊病的蓄意抗议,也不是通向独立自主的道路。闲散的人只不过是闲散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