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文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任何文学思潮的产生,文学理论的流行,文学批评话语的形成,均受到特定的美学的原理及观念之支配,与美学的发展演变息息相关。中国古代文论的诸多范畴与命题既具有文学属性,亦具有美学属性,而中国古代美学的诸多概念与原理也往往潜移默化到文论之中,衍化为文学理论。如此一来,美学与文论即呈现出贯通性与一体性。在本书中,笔者将通过对中国古代美学与文论的思想原理之衍化、概念范畴之经典化、理论范式之转换、发展衍化之内在理路、思想文化之蕴含以及理论观念之具体实践等方面的诸多
本书共分三部分:语言之美、舞蹈之韵、工艺之道。主要内容包括:论土家族民歌中的生态意识;长阳南曲“雅趣之美”探源及其在当代的心灵重塑意义;利川灯歌中的生活美学及其现实意义;鄂西南土家族乐舞文化田野考察报告——以利川灯歌和“肉连响”为例等。
本书对别现代主义哲学和审美学的范畴与命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在对“美学”进行正名的同时,展示了别现代主义审美学的学科属性、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原则,以及对审美的性质和特点、审美的生成、当代审美形态和别现代主义艺术等的全新认识。尤其是自调节审美、内审美、跨越式停顿、命本体、生命股权美感论等,更体现出原创性特点。 别现代作为标识性概念是对一种基于时间空间化和时代杂糅化了的社会形态和审美形态的概括。别现代主义主张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反思和批判,在中西马我的知识结构中实现我的创造。 自调节
工匠文化是日本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代名词,工匠文化的核心——工匠精神是在讨论日本民族精神中经常涉及的话题,但学界对其思想渊源与确立标志的深入剖析较少。当前,日本对工匠文化的叙事已成为关乎地方和民族认同、促进申遗、构建“技术立国”形象的重要事业。本书从社会史研究的视野,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首先叙述了日本工匠文化的渊源特别是其与中华文化的密切联系;接着探讨了工匠文化在近世的确立及其近代转型,并对国内学界关注较少的日本“被歧视部落”的技术转型与社会角色转换问题进行了研究;最后探讨了当代日本工
宋儒对政治的讨论是伦理化的,其以天理为依循,在士大夫思想的引导下,推进着政治秩序的理性安排。“得君行道”与“共治天下”是由宋儒所主导的政治伦理思想的旨归,但在现实的政治秩序中存在着士人主体性和官僚化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本质是君道与臣道的博弈。在宋代伦理思想的历史演进中,天理与事功的矛盾,衍生出王霸之辨、义利之别等学理争鸣。从宋代政治伦理思想的发展向度来看,其特质是在古礼复活下政治生活的理性化对功利化的统摄。
本书使用国别调查数据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中国人与东南亚国家华人、东南亚国家华人与当地主要族群之间的价值观进行了比较分析,内容涉及文化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以及开放社会心态。除多重比较之外,本书也对影响不同类型价值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应的影响模式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在总结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本书提出共享价值观形成的3个机制,即价值观扩散、价值观同化和受共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东南亚国家华人主要通过价值观扩散对当地族群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从而在两个群体间形成共享价值观。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
提升企业的选人精准度,除具备岗位人才画像、精准行为提问话术、掌握深度追问技巧外,还需要用科学的性格测评来佐证候选人的适配度。当前职业性格测评的应用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正确选择测评工具,如何正确、高效地应用测评工具,决定着职业性格测评工具在选人中能够起到的作用。本书将提供具体的方法与案例,帮助企业选择正确的测评工具,在选人中正确应用测评工具,在企业中推广定制化测评工具。最终,让专业的选人方法在企业真正落地,提升选人精度、效率。
本书是一本介绍禅修智慧和胜妙的著作,主要介绍了正念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去觉知自己的身体状态,人人都可以观照内身,直入正念,安住其中,发现人生的奇迹。
本书以西防诠释学和比较哲学为理论指导,运用诠释学的相关概念,如“本土化”“自我”“他者”“诠释循环”“视域融合”“文本互读”“辩证比较”“效果历史”等,从花之安对儒学诠释的取向与内涵、儒学文本诠释的方法论,以及儒学的“天伦”“地伦”“人伦”面,“以经解经”,为研究晚清来华汉学家对儒学思想的认知态度、诠释方法、关联判断提供案例,为诠释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纵向与横向、宏观与微观的研究个案。
本书为美学领域学术研究论文集,聚焦美学原理的世界性比较,从经典美学著作切入,呈现世界美学全景。所选12篇文章分别介绍斯拉夫民族美学原理结构与演进、美学著作选要,柏拉图思想中关于“美”的论述,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美学原理的类型与结构;基于对原理著作选要的分析,归纳各国、各文化圈美学思想的特点,并对这些特点进行比较。在比较各国美学思想结构与演进的同时,选文也立足当下与中国,站在当今时代和中国立场上进行评说,体现中华文化的世界眼光,坚持文化自信,突显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