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深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之书。从玉器、香熏、紫砂、刀剑、文房等器物制作的匠心和蕴含在器物之中的人文精神入手,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匠心与敬畏、与敬业、与管理、与文明、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既是收藏之书, 从中得以窥见承载在器物之上的文化与文明; 又倡导了文化管理, 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文化管理的影响; 还是一本职场人的工作指南, 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中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成长的价值引领。从器物入手, 另辟蹊径, 还原一条被忽视的中国文化理论主线。
本书覆盖的主题包括: 多胎家庭、残障儿童家庭、基因工程、重组家庭、性别平衡、独生子女和工作场合中的出生顺序平衡。身为育儿专家和三个孩子父亲的迈克尔·格罗斯希望能鼓励家长针对孩子的出生次序, 用不同的方法培养每个孩子。
本书共有7章加序论。序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阐释。第一章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萌芽与诞生,1837-1844年,论述了从诗人到理论家,到《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第二章为审美思想的哲学基石,1845-1848年,论述了新的意识形态体系、社会革命与文艺批判。第三章为政治与经济时代,1848-1864年,论述了对金克尔、拉萨尔、福格特的批判。第四章走向巴黎公社,1864-1871年,论述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等。第五章为理论建设十年,1871-1883年,对杜林的批判,还
本书分上下编。上编为列宁的美学思想, 下编为其他美学家的美学思想。上编论述了列宁美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哲学基础; 列宁美学思想的丰富内涵; 列宁继承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贡献。下编其他美学家的美学思想, 论述了斯大林、高尔基、沃罗夫斯基、卢那察尔斯基的美学思想, 分别从他们美学思想的内容、方法论等方面做了阐述。斯大林的语言性质的辩证法; 高尔基与无产阶级斗争; 沃罗夫斯基文学的政治与审美意识形态; 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与革命等。
本书研究了20世纪中下叶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全书共五章内容。第一章分析了20世纪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哲学背景, 论述了葛兰西的哲学思想, 以及卢卡奇的早期哲学思想。第二章论述了卢卡奇的美学思想, 从审美反映、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等展开论述。第三章论述了20世纪德国、法国、英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第四章论述了杰姆逊与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第五章论述了后现代主义问题, 从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与困惑、东西方的对比等方面展开论述。
本书是美学与艺术类的研究文集,全书共分若干个部分,分别为美学前沿、中国美学、西方美学、艺术设计美学、表演艺术美学、艺术评论、图书评论等。全书涉及如下问题:(1)学界翘楚对于美学与艺术基本问题的最新思考。如新实践美学的生活美学建构问题对当今美学问题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提出了美学发展的新的方向与理论。(2)艺术理论的前沿动态、交叉学科的理论建设等。如设计美学视野下的城市发展、符号美学在城市形象中的应用等。(3)中西方美学比较研究。如海德格尔身体美学对当今时尚理论的影响等。
学习有方法,记忆同样有方法。翻开《打造你的记忆脑》,让世界记忆大师孙小辉教你羽化成蝶,从对人生失去信心,到凭借记忆力闯出一片天。这本书不仅讲述了高效记忆的图像、联结、定桩技术,还分享了详细的记忆案例。你可以亲身体验如何快速记住古诗、文言文、现代文,也可以掌握快速背诵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的技巧。如果你坚持练习,一周背下整个学期的英语单词或者几天背下一整本道德经也绝非难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若你还只是记忆法的门外汉,对记忆方法感到既好奇又怀疑,那么不如跟随作者的脚步,在练习中感受自己的
本书可以说是“记忆宫殿”方法的武功秘籍。不仅介绍了记忆宫殿方法,更用记忆宫殿方法让你学会记忆宫殿方法。读者将学习到谐音法、图像法、定桩法等高效记忆法的核心原理,了解记忆宫殿的使用流程,并在实践中掌握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
强有力的问题是你最强大的同盟,能够直达问题核心,挖掘出人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以一种睿智、出其不意的方式释放伟大问题的力量! 在本书中,你将遇见形形色色的人物,并学会提出: √ 一个力挽狂澜的问题; √ 一个站在对方角度去平息其怒火的问题; √ 一个老板期待你问的与他们想让你问的问题; √ 一个能让会议迅速回归正题的问题; √ 一个能够挽回婚姻的问题; √ 一个能改变你朋友或同事生活的问题; √ 一个能赢得
当我们身边的人感到痛苦时,我们会非常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却很容易有不知道如何才能安慰好对方的无力感。 本书作者从心理学家与个人生活经历的双重视角,告诉我们,当我们需要安慰他人时,应从他人的参照系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人正在经历的事情,并能够充分地尊重对方的边界,让对方振作起来、变得强大,重拾体验快乐的能力与对未来的希望,而不是让对方产生“我就是个需要被拯救的弱者”“你不相信我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喝热水式的安慰跟没说一样”“你以为的幽默让我感觉你在嘲讽我”之类适得其反的感受。更重要的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