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新注新译》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考证了《孟子》中210例古今众说纷纭的疑难词句,并给出确切的解释。为惠及广大读者,考证以译注形式呈现下里巴人的形式,阳春白雪的内容。书中考证方法之主要者,仍是杨树达先生所谓审句例在浩如烟海的同时代文献中网罗类似结构的词句,予以归纳模拟。以最博最精著称的王念孙、王引之父子释读古书的名篇,如释终风且暴,正是这样做的。《孟子新注新译》(第二版)是本社2017年《孟子新注新译》的增订版。较之旧版,本版篇幅增加了50%多。而这50%中的九成多,是加在考
《孟子注疏》题名孙奭疏,相传是孙奭为赵岐《孟子章句》所作的疏。其体例大致符合通行之经疏样式,对经文及注文进行疏证,以通俗串讲为主。说解虽有疏误,但大致通达,亦不乏精善之见。后收入《十三经注疏》,在孟学史上有相当的影响。关于此书之作者,南宋朱熹最早提出质疑,认为是邵武士人假作,清代学者赵佑、周广业以及四库馆臣等皆有进一步的考辨。现通常认为该书为伪托孙奭之作。该书现存最早版本是南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元明递修本,半页八行,即世称八行本或越州本者。八行本具有重要的版本学价值,本次校点,即以影印南宋两
本书主体内容围绕为人的智慧、为学的智慧、为政的智慧三大部分展开。为人的智慧包括修己、齐家、处世、交友等。为学的智慧包括为学宗旨、为学目的、为学内容、为学原则、为学途径第。为政的智慧包括为政理念、领导素养、领导职责、领取艺术等。本书力求在忠实《论语》原旨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为指针,运用政治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领导科学的相关原理与方法,结合中华传统文化著作的相关内容,以及中国历史文化与实践,阐发其思想体系、具体内涵与现代价值。本书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此为《庄子集成》之一种。全书共十卷。书名《庄子口义》,即以通俗易懂之口语解释《庄子》,虽俚歌俗谚亦时见引用。全书从考订概念入手,注意归纳《庄子》前后对同一问题的的论述,指明相通之处。对《庄子》散文艺术亦时有评析。此外还重视以理解庄,以佛解庄,调和儒释道。此次整理以明万历二年施观民刻本为底本,以宋咸淳五年延平刊本、明正统道藏本爲校本进行点校。在此基础上对林希逸“口义”部分加以注释,揭示使事用典之出处。
本书汇集了徐葆耕先生研究现代学术史的成果。关于清华学派的研究,徐先生著有《释古与清华学派》一书,收录其20世纪八九十年代撰写的专题文章,展现出过人的学术敏锐。关于瑞恰慈的研究,徐先生编为《瑞恰慈:科学与诗》一书,这是一部广泛搜罗文献、内容相当丰富的学术史专题文献史料集,显示出不尚空谈、踏实探究、用文献说话的学术旨趣。此次将两书合为《重识古典——释古与清华学派》再版,供学界参考。
21世纪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国家建构和社会文化发生重要转型的时期,如何叙述中国成为关键议题。《重述中国:文明自觉与21世纪思想文化研究》阐释和分析21世纪转型期的中国思想文化,探讨对象包括知识界的主要思潮、人文学科的代表性研究者及其主要成果思路、影视等大众文化中的主要现象。写法兼有思想文化评论和历史研究的特点,以文明为基本分析框架,对20-21世纪之交以来20余年间正在发生和进行中的思想文化实践进行观察,同时融入作者的评价和判断,以学术研究的方式展开探讨,借此召唤认识和阐释21世
以一个故事,一部动漫或者孩子生活中的真实经历为引线,慢慢引入哲学史上的一位大哲学家的著名命题,把道理原原本本地讲清楚。在哲学史的知识点和哲学故事之间实现平衡,兼顾感悟和思想。由浅入深的,采取一种纪念碑谷式的进阶设计。从自我到社会再到世界,问题越来越大,难度越来越高。这既是为了有效提升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为了突出智慧作为道路这个中心思想。注重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互动,附加与每小节主题相关的思考题,给孩子深度思考的空间,鼓励多样而丰富的亲子对话与沟通。
百年来,唯物史观的传播与发展深刻影响着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走向。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共产主义革命陷入低潮时,思想界却掀起了继五四之后的第二次唯物史观传播热潮。这次热潮的兴起正是对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向何处去”现实问题的回应与关切。当时各派知识分子都对唯物史观抱有极大兴趣,对唯物史观性质和基本理论作出了不同的判定和阐释。本书重点探讨与揭示了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低潮时期,马克思主义者在面对反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挑战与猛烈的话语攻击时,如何共同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坚决反驳种种错误观点,着力对
《康斋先生文集》十二卷,附录一卷,明吴与弼撰。吴与弼学宗程朱,却不以阐述、发挥理学概念为务,而是致力于践行理学家的道德规范,一生贵乎力行,不轻于著述,学之所得自集为《日录稿》。弘治元年,吴泰出守抚州,将吴氏所遗诗文及其自集之《日录》裒而成集,名《康斋先生文集》,于弘治七年刊行,这是最早的吴氏文集,后又有正德十年刻本、嘉靖五年林维德刻本、万历十八年刘世节刻本、崇祯壬申陈懋德刻本。入清则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道光四年本、道光十五年本等。本书以嘉靖五年林维德刻本为底本,
本书具有规模大、层次高和专业性强等特点, 与会国际国内学者超过120人。向世陵教授、吴震教授、韩国高丽大学李承焕教授、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文学部邓红教授从经学、东亚儒学等角度阐释了象山心学思想。谢遐龄教授、王兴国教授、韩国成均馆大学崔英辰教授、中国台湾师范大学潘朝阳从广义的心学上展示了象山心学的多维思想面貌。杨柱才教授、许家星教授、田炳郁教授等各位老师从心学意蕴在工夫、学问方法等维度予以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