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儒家心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思想派别林立,观点异彩纷呈。本书考察了明代心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尤其以明代心学中的江门学派、甘泉学派、阳明学派、蕺山学派为中心进行了研究,厘清了各个派别的传承谱系,发掘、阐释了他们的思想要义与精神旨趣,并对各个派别在明代心学中的作用、地位予以恰当定位。本书还检讨、省察了有关明代心学的学术论争,认为心学作为明代最具活力、影响最大的学说,其引发的争议也最多,明代心学之争尤其围绕王阳明心学的理论缺失、王学末流的弊端以及由此而兴起的王学修正运动而展开。本书
对于孔子形象在东亚文化史中的变迁及其意义,一直缺乏全面性探讨的专著。孔子形象的建构与变迁,是东亚各国思想与文化变迁的温度计,既显示东亚各国历史的转折点,又体现东亚各国儒家知识系统(道统)与政治权力系统(政统)的不可分割性、互为紧张性及其不稳定的平衡性,以孔子形象变迁作为研究主轴,可以深入分析东亚各国思想的升沉与世运兴衰。本书选取三条研究进路,分别探究孔子形象在《论语》解释史、神话或谶纬文献、现代小说传播媒体中的大致变迁情况,细致梳理了东亚学者的《论语》解释与孔子形象重塑二者间的关系。
《道德经》是老子对自然万物,对人生、社会等方面进行观察后所做的哲学思考,体现了他的自然观和人生观。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道德经》,是现存最久的《道德经》完整抄本,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本书将帛书版《道德经》与传世本《道德经》并行排版,对照解读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的甲、乙两本,西汉河上公注本和三国时期魏国王弼注本4个版本的《道德经》文字。 本书以王弼注本为主校本,在保留展现帛书版《道德经》原貌的基础上,标注了缺失的文字部分,对原文进行注释、翻译,增强对章节主旨
这本书源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门已开设10年、备受欢迎的思维课,是一本介绍如何利用科学思维清晰思考、正确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入门指南。 这本书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怎样才能避开困惑、远离心理陷阱,从纷繁驳杂的无稽之谈中筛选出合理有效的信息?我们如何与那些对信息的理解方式或价值观与我们相左的人合作,从而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 一位物理学家、一位哲学家和一位心理学家分别结合各自所在学科的视角和案例,基于人类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研究中的思
本书为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治疗之父弗雷德里克·皮尔斯的第一部著作,1942年初次出版于南非,1947年在英国再版。在本书中,皮尔斯修正、扩展了他关于口腔阻抗的论文,在某些方面强烈地批判了精神分析,并且创造性地整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弗里德伦德尔的分化思想、史末资的整体论、赖希的思想、有机体的理论、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和勒温的场理论、现象学、存在主义的思想,以及其他原创思想。书中诸多洞见日后成为格式塔治疗的核心思想。全书分三个部分:前两部分用于理论讨论,分别涉及整体论和精神分析,以及
本书涉及七大主题,分别为:寻觅意义、掌控人生、始于内心、创造梦想、团结合作、征服逆境、协调人生,本书以此为线索,创造性地摘选了《读者文摘》中数十个意义深刻、鼓舞人心的故事,其中还包括一些世界上颇具影响力的名人故事,如达·芬奇、狄更斯、玛雅·安吉罗、杰克·本尼、华特·迪士尼、戴维·梭罗…… 史蒂芬·柯维在每篇故事的末尾附上见解和评论。他针对人们在日常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可能会面临的困难,以极富洞察力和远见的视角,从这些故事中提炼出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认知理念及行事原则,旨在引导人们从迷
这本书收集了托马斯·内格尔近年来对一些基本话题的哲学思考:伦理学、道德心理学、科学与宗教、死亡、大屠杀和心灵的形而上学。书中讨论的哲学家包括彼得·辛格、阿尔文·普兰廷加、克里斯汀·科斯加德、托尼·朱特、伊丽莎白·安斯科姆、菲利帕·富特、艾里斯·默多克、T. M. 斯坎伦、罗纳德·德沃金、塞缪尔·舍夫勒、丹尼尔·卡尼曼、乔纳森·海特、约书亚·格林和丹尼尔·丹尼特。内格尔始终捍卫道德真理的现实主义解释,并抵制将伦理学纳入心理学和进化理论的简化尝试。他还捍卫道德内容的多元概念与功利主义相对立
本书在“克己复礼”问题溯源的基础上,从礼的精神性入手,重审孔孟“礼”论的精神性意涵,并以汉代、魏晋、两宋、明清等时期为节点,梳理了“克己复礼”的诠释流变,展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克己复礼”诠释彰显出的不同风貌。本书特色和优势在于对克己复礼的诠释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解读。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本书更加注重对于“克己复礼”的学理分析、诠释流变、当代关怀等方面的分析和阐述,同时也对这一问题在海外研究情况进行了探讨。目前学界尚未有专著从思想史的角度对“克己复礼”的诠释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在此意义上
未发已发问题出自《中庸》首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是《中庸》最为复杂且难解的谜题之一。历代学者倾注无数心血探寻谜底并提出了林林总总的不同见解。本书第一章探讨未发已发问题的缘起。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阐述以王弼和郭象为中心的魏晋玄学,以杨时、伊川、朱子等为中心的理学,以陆象山、陈献章、湛若水、王阳明等为中心的心学,以胡宏和刘宗周为中心的性学,以张载、王廷相和王夫之为中心的气学等不同学派对未发已发问题的审思。余论则以牟宗三为中心探讨其未发已发思想。
本书分为三篇,上篇《周易》入门,中篇六十四卦及解释、下篇卦后篇及解释,内容上包括为什么要学《周易》、《周易》是怎么来的、《周易》为什么历久不衰等,还介绍起卦方法、断卦的基本规则、卦宫、卦爻、六亲、六神的信息之象及变通提取方法,并且用大量卦例,详细解析断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