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本书从著名哲学家陈嘉映先生翻译的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与《维特根斯坦读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中,精选180句或文段,以别致特殊的装帧形成一部金句书,带领普通读者进入维特根斯坦迷人的哲学世界。
高清海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其一生不懈追求哲学创新,其丰富的哲学遗产必然产生多方面的体认与阐释。本文立足高清海本人的哲学立场,依照高清海哲学研究自身理论演变轨迹进行了大量的文本考察,最终认为高清海提出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他哲学研究的真正起点,在一定意义上也是20世纪中后期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起点。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为起点,高清海开始重绘当代中国思想图景、建构当代哲学理论新形态,使隐匿已久的中国哲学复归国际视野;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为起点,高清海开始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发展的历史和逻辑,这历史就是从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在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其进行应用与发展的历史进程,贯彻历史进程的是一条明显的逻辑主线,即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尤其是改造人类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直至实现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专题:1.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政治和哲学观点,2.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世界观的转变,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开问世,4.社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5.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政治经济学论证,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备
本书收录了作者十余年来(2008—2023)的相关研究论文。尽管这些论文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从当前心灵哲学以及认知科学领域最常见的一种立场——物理主义/唯物主义——出发,围绕心—身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考察,针对其中涉及的主要困难,给出了具体应对方案。在此基础之上,对当前处理心—身问题的常见理论方案进行了全面评估,综合比较了各种常见方案的具体优劣,尝试构造了一种能够有效应对心—身问题的非还原物理主义(non-reductivephysicalism)新方案,并且论证了新方案
由于人自为地化物为人,哲学发问的存在分有出世界存在与人的存在。对世界存在的发问,铺展开本体论形而上学。对人的存在发问,须立足共生存在,检讨近世以来合谋科学主义和主体主义的认识论哲学如何为狂奔的无限度生存提供认知基石和思想方法的动力,阻止以傲慢物质霸权主义为行动纲领和以绝对经济技术理性为行动原则的无限度生存的“釜底抽薪”之法,是解构科学主义和主体主义合谋的认识论哲学,构建主体间性的限度生存的认识论哲学。检索人从物在走向人在何以可能的主体条件,即心灵镜像何以在既从四面八方涌来,又敞开四通八
本书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出发,结合现象学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概念进行了澄清,最终产生了将认识论划分为内在认识论与外在认识论的观点,这样做有利于清晰理解以往认识论之所以产生争执的实质,认识的发展实则也是外在到内在、内在到外在的循环推进过程。
什么是好生活,如何构建好生活,这是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探讨的话题。本书针对好生活展开价值论探讨,从好生活的含义、意义、层次、维度、领域,以及好生活的美好愿景及其构建等方面回答了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能称得上好生活的问题;从好人格的含义、层次以及对于好生活的意义等视角回答了个人过上好生活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主观条件问题;从好家庭、好学校、好职场、好社会、好自然的含义、对于好生活的意义等方面回答了个人过上好生活需要什么样的家庭、学校、职场,需要什么样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自然环境等问题。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之作,第九卷作为其“核心卷”之一,从“潜能”和“现实”的视角探究了追寻“第一本原”的途径,集中体现了希腊哲学形而上学之思的特质。本书认为《形而上学》第九卷在论证上有统一的主题,同时这一主题也合理地内嵌于整本书的论证结构之中。将第九卷与《形而上学》其余各卷统一起来的主题是对“实体的本原”的探寻。本书通过处理涉及第九卷论证结构的一系列关键问题来为上述观点辩护。通过解答这些问题,第九卷的论证结构及其对全书的意义将变得更为清晰和准确。
自文明诞生以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无穷”的探索和研讨。你可能需要一本指导手册,带你开启无穷领域的无边漫游! 在物质世界中,无穷是否真的存在?多重宇宙的猜想是不是空穴来风?怎样制作无尽的相似图形?逻辑系统永远不能自洽?无穷小有多小?无穷大又有多大? 本书共收录63个主题,以思维漫游的形式为读者介绍“无穷”的奥秘。同数学家、哲学家一起讨论逻辑相悖的话题,了解革新艺术、计算机,甚至人类认知领域的经典数学理论。在这场虚拟的漫游旅途中,读者将在无限拓展思维、认知与情感的同时,收获更加灵活、多
本书是樊登老师的一本力作, 内容囊括5大维度: 职场生存、提高效率、技能修炼、力量凝聚、创新赛道, 搭建起一套在工作中渐进成长的方法。整体内容可概括为14个经典工作方法。樊登老师指出: 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真实的态度面对工作, 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 你当下所做的工作就是你当下人生的全部。投入其中, 认真地谈话、写字、思考、行动, 这几乎就是修行的全部了。孟子说“必有事焉”, 就是王阳明强调的在事上磨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