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作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四个部分:1.传统美学误区的走出。主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现实思维方式对传统美学“美本质问题”从思维方式、产生过程、哲学基础、现实依据等不同维度进行反思与批判,科学认识其存在的弊端、对美学发展的危害以及摆脱其影响的路径。2.现代美学理论体系建构。主要包括美学基本问题、研究目的、对象、方法的现代转换;在现代神经生理学、心理学等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揭示审美想象发生的机理和基本规律;美学基本理论与部门美学理论的划分及关系。3.部门美
本书以马凯审美人类学著作的译读为基础,从学科论、审美经验论、审美交流论等几个方面对其审美人类学思想作全面系统的阐释和研究,并结合中国的田野视察和学术发展实践,探讨其对于建设中国特色审美人类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借鉴价值。审美人类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西方的一门美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学科,比利时裔人类学家雅克·马凯被认为是这个学科的开创者,对审美人类学的研究有着卓越的贡献。本书以雅克·马凯审美人类学著作的译读为基础,从学科论、审美经验论、审美交流论、审美机制论等
本书收录的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一是关于郭因绿色美学思想研究; 二是关于郭因绿色美学应用研究; 三是关于郭因其人其文研究。
作者
[美]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1929—2020),当代杰出人文主义知识分子、文艺批评家、翻译理论家,著有《语言与沉默》《巴别塔之后》等。
译者
远子,青年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白日漫游》、诗集《室内流亡》,译有《道德故事集》《达摩流浪者》等。
该书以日本哲学发展的时间为线索,由古到今,分为日本古代编,德川时代编,明治时代编,大正时代、昭和前期编四个时期,选取各个时期日本思想界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为代表,简单介绍其生平、著作等,节录或译注其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或思想观点,如日本的神道思想、佛教思想、儒家思想、文化论、道德论等,呈现了日本哲学家对本土哲学思想的反思、对中日儒佛思想差异的探讨等,以文献资料为依托展现日本哲学丰富多彩的内容。 该书作为哲学资料汇编性质的文献图书,时间跨度大,含括日本众多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中介绍的各种流派、思
谢林继在《神话哲学之历史批判导论》里探讨人类原初意识在神话里的表现之后,在《神话哲学之哲学导论》里进一步阐发这个意识在哲学里表现出的本原学说传统,尤其详细阐发了柏拉图的“走向本原的道路”和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关于“那个是存在者的东西”亦即“存在者本身”的核心思想。在这之后,谢林着重考察了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和努斯学说,揭示其如何一步步走向近代哲学的“理性”和“精神”等核心概念,最终表明作为“第一科学”的“唯理论哲学”是一种仅仅在纯粹思维中把握本原的“否定哲学”,并不能真正认知本原(上帝),而这意味
本书是以一种独特的、易于理解的视角来重新解读尼采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本书与以往此类作品相比较,采用了不同的写作模式,它不是一味地综合马克思和尼采,而是利用每个思考者来带出已经存在于另一个思想中的观点;在分析一位思想家时,另一个思想家可作为产生更详细分析的参考点;用尼采补充马克思的不足,或者反过来用马克思补充尼采的不足。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介绍其主题:尼采、马克思、哲学、现代性,并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现代性的阅读方式,一种阅读马克思哲学和尼采哲学的全新方式。
受北京大学“海外名家讲学计划”资助,在北京大学哲学系陈波教授的邀请和主持下,英国牛津大学哲学系威克汉姆逻辑学讲席教授蒂莫西•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于2020年9月14日至10月29日以“哲学的方法”为主题做十次学术讲演,涉及的议题包括:哲学与常识、哲学与分歧、哲学与澄清、哲学与思想实验、哲学与理论比较、哲学与逻辑、哲学与哲学史、哲学与其相邻学科、哲学与模型建构和哲学及其未来。讲演以在线形式进行,同时在网络平台直播,面向所有公众开放。本书收录了“哲学的
基督教总是宣称自己是历史的宗教,并意图在真实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神学和教义体系。这种做法,一方面使基督教与纯粹神话故事相区别,但另一方面却又让它不得不承担证实自身历史基础的责任。本书从启蒙运动之后基督教信仰与历史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出发,聚焦于德国现代著名神哲学思想家沃尔夫哈特·潘能伯格(Wolthart Pannenberg, 1928-2014),着重阐述了其思想中上帝的启示与历史、耶稣基督的救赎与历史、人的本性与历史以及终末复和与历史等几方面的关键问题。遵照美国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