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儒学超越性”的现代论争为主题,考察现代新儒家之代表牟宗三、台湾新士林学派之代表罗光、夏威夷儒学之代表安乐哲对儒家生命超越论的现代诠释。本书分析了“内在超越论”、“外在超越论”和“非超越论”三个理论典型的基本观点、形上基础和思想来源,比较了“内在超越论”与“外在超越论”、“内在超越论”与“非超越论”,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它们探讨儒家超越问题的优长与疏失,展望“儒学超越性”之现代诠释的可能方向。总体而言,本书研究视角独特,将儒学超越性问题置于人生哲学和天人关系本体论的框架下进行探讨,为理解儒学提
《心的表达》收录了心理咨询师李沁云关于自己接受精神分析,同时作为咨询师对来访者进行精神分析的一系列文章。 作为一本与心理治疗相关的作品,《心的表达》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心理治疗,尤其是作者所处的精神分析流派。在书中,她分享了自己接受精神分析的经历,也分享了自己帮助其他人进行进行精神分析的个案,作为读者可以感受作者内心的起伏和来访病人的伤痛和困境,也能代入自己的情况。一方面,有共鸣就意味着理解,我们读者的伤痛也被看到、理解了;另一方面,书中具体的个案,也让我们可以抽身客观看待书中的个案
当前,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像人类,我们的社会、经济和人性也在经历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巨大的变化。心理学家托马斯认为,人工智能虽然让日常生活变得更便捷,但它也在恶化我们的不良倾向,使我们失去人性,变得更像机器,比如更加分心、自私、有偏见、自恋、任性、可预测和不耐烦。 托马斯研究了人类智能的典型特征在与AI互动中的表现,揭示了当前技术发展进入了“优化技术”而非“优化人类生活”这一错误方向。他指出,AI应从传递信息转变成传授技能、行为和道德,人类应加倍发挥好奇心、适应力和感知能力,同
本书以《神经科学的哲学基础》一书的节选开篇,其中麦克斯韦·贝内特和彼得·哈克对认知神经科学家的概念保证提出了质疑。丹尼尔·丹尼特和约翰·塞尔随后批评了他们的立场,而贝内特和哈克则做出了回应。他们慷慨激昂的交流涵盖了广泛的核心主题:意识的本质、心理属性的载体和位置、大脑映射和表征的可理解性、感受质的概念以及心灵、大脑和身体之间的关系。丹尼尔·罗宾逊将所有这些线索串联在一起,解释了为什么这种辩论对于理解神经科学研究如此重要。几位作者对哲学方法、认知神经科学解释和人性提出了不同的概念,论证清
《哲学评鉴》的第一、二辑已于2022、2024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在学界收获了积极的评价。第三辑以“文本、认知与情感”为主题,收录原创论文5篇,综述2篇,书评3篇,以及评审与修订。原创论文涉及跨世界可知性、认知现象性、图像表现理论、老子道论和中国古典哲学解释方法论。两篇综述介绍了当代情绪哲学研究中的恰当性问题和顽固情绪的规范性问题。书评围绕黄远帆的新著《概念改造的伦理》展开,包含国内相关哲学领域两位学者的评论以及作者的回应。评审与修订选取了《图像、情感与轮廓:洛佩斯的图像表现
年轻职场人要想在工作上取得成就,单靠努力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运用脑力。遇到大项目或复杂的流程,盲目苦干等于无效努力。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选择更清晰的思维方法——分解问题,把大问题原子化。这种方法适用于从OKR的细节、订单获取,到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增长等各个方面,关键在于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逐个击破。分解工作法为聪明人打造问题解决方案。在任务开始之前,它能帮助我们迅速判断优先级,排除无意义的选项,直击问题核心。在职业生涯发展中,事事分解,不仅能让我们告别无目标感,还能
能够进行自主的选择,这是人不同于其他存在的一个显著特征,人类学意义的人的自由,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指选择的自由,而选择本质上就是价值选择,是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评价进行的选择。 价值论研究本质上属于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相对于我们以往的哲学理论主要建立在科学认知或知识论基础上来说,价值论研究为我们打开了观察世界理解问题的另一个窗口,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思维空间,使我们的哲学理论更能体现、更能发挥其作为方法论智慧的功能。
洛采生前著有两部《形而上学》,在1841年的《形而上学》中,洛采初步构建了一个由“存有论”、“现象论”与“范畴论”构成的形而上学。1879年的《形而上学》则在结构上做出了重大调整:由“本体论”、“宇宙论”与“心理学”三大部分构成。这三大部分从总体上看都是在为价值奠定形而上学基础,即本体论基础、宇宙论基础和心理学基础。在价值本体论基础的设置上,洛采废除了自古希腊哲学以来一直处于支配地位的存在概念,认为价值的实质在于它的有效性,而有效性的基础不是存在而是观念。在价值的宇宙论基础的设置上,洛采着力解决
在三卷本《庄子学史》与八卷本《庄子纂要》后,方勇教授将出版三卷本《庄子讲录》,作为自己数十年治庄生涯的总结。现先期出版《庄子内篇讲录》,以应大众之需。方勇教授精熟《庄》学,本书除注重《庄子》文本内证、有机融入历代《庄》解、与儒佛互通外,更有相比于同类《庄》学著作的特殊之处:一、义理与文章并重,大量吸收明清文章学治《庄》的精粹。二、结合作者本人丰富的生活经验来解读《庄子》,亲切、有趣。三、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着力口语化,语言流畅,不避俚俗。
《论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如果说《大学》讲的是“大道”,《中庸》讲的是方法,而《论语》则讲的是生活实践。《〈论语〉悟行》一书,在借鉴钱穆、杨伯峻等国学大师的解读基础上,充分还原孔子当时时代的生活场景,体会《论语》真谛,并立足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今天的现实生活相对接,来理解《论语》,感悟《论语》。本书不对单个字词进行解释,试图从整体上来解读其意,尽可能与历史事件、人物、古今社会生活相结合,力求让现代中国人与《论语》亲近、对接,为中华优秀